11月首周《奇异博士》的上映给内地影市注入活力,拉动大盘上涨,上映3天累计票房2.99亿。拉动周票房环比增长30%。这也给“冷清的11月”开了一个好头。

根据艺恩电影智库显示,11月共计21部电影要上映。其中,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倍受人们关注。这两位华语电影导演中的领军人物在此次新片中因使用了“黑科技”,使其作品备受期待。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像格式方面运用到了“120帧、4K、3D”的技术,而冯小刚也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大量使用了圆形画幅+方形画幅+宽银幕画幅。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定档为11月11日,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定档为11月18日,两部影片上映日期相差7天。更有意思的是李安的上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冯小刚的《1942》也是在11月上映,上映日期也是相差7天,前者是11月22日,后者是11月29日。不过上一次是李安在票房上取得了胜利,《少年派的奇幻票房》最终票房是5.73亿,而冯小刚的《1942》是3.70亿。这次二人的影片又是同月竞争,自不免被人做比较。 

从营销行为监测数据来看,《我不是潘金莲》的营销周期更长,营销事件较多。映前249天,《我不是潘金莲》就发布了预告片;在映前60天进行了首映礼,并在当天宣布改档。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于映前183天发布首张剧照,映前25天举行首映礼,映前14天发布首款预告片。

在营销手段方面,《我不是潘金莲》在平面新闻和微博话题方面领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潘金莲》微博话题条数有多日达到上万条,而《比利·林恩》微博日话题明显偏低,在2000条以下的水平。当然,这可能与主创人员在微博上的热度有关。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网络新闻的宣传力度更大。随着影片临近上映,《比利·林恩》的网络新闻量迅速上升,映前一周,其日网络新闻量一度超过90条。

反映在营销效果上,映前20天-10天,《我不是潘金莲》认知指数更高,这一时段的认知指数维持在5分左右的水平。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这映前20天-10天认知指数相对偏低,没有突破3分。但在映前一周,《比利·林恩》的认知指数急速攀升,映前7天,认知指数达到5.66分;映前5天,认知指数升至7.42分。这样认知指数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从购票指数来看,《我不是潘金莲》更具优势。《我不是潘金莲》的购票指数稳定在7分上下的较高水平。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映前10天突破7分。随着上映临近,该片购票指数不断攀升,11月6日,购票指数超过8分,11月7日,购票指数达到8.59分。

虽然两者在上映前数据略有差别,但是无论谁在最后取得票房上的优势都是不重要的,因为李安和冯小刚为未来电影拍摄作出了自己的试验,为中国电影11月票房作出了贡献。最后就像冯小刚说的要把11月烫热,希望《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我不是潘金莲》这两部影片能把11月的影市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