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商业演出16.6万场,较2014年增长12.5%;票房收入111亿元,较2014年增长13.4%,且票房收入首过百亿元大关;商业演出观众人数突破1亿人次,较2014年增长18.3%,达历年最高。4月12日,在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支持的2016“演艺北京”博览会上,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公布了2015年中国商业演出总体市场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
2015年商业演出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是优质内容和观众培育依然是市场发展关键。音乐剧市场受《歌剧魅影》、《人鬼情未了》等原版引进经典剧目的影响,市场票房增长比例达到44%,是各细分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由于亲子体验热和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儿童剧市场和旅游演出市场的快速增长,增长比例分别为11%和32%。
二是资本成为推动演艺产业高速发展的新动力。全国演出票务机构多达300多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大型票务公司借助资本力量不断拓展,并逐步布局内容制作、剧场运营、电影票务和投资等领域,强化市场地位。而成功获得融资的票务机构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具备开放互动的社区平台的特征。
2015年演艺业融资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内容优势的演艺机构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涉及音乐剧、旅游演出等多个细分领域,波及范围之广、投资金额之高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值。除了互联网票务平台之外,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内容机构也是投资机构投资的重点领域,而这些具有内容优势的机构通常拥有数量较多且优质的剧目资源、拥有稳定的创作和演出团体、具有丰富的制作和演出经验、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三是演艺资源跨界整合发展,大演艺生态正在逐步形成。票务机构不断拓展产业链,布局演艺产业上下游,或投资舞台剧,参与IP 开发,或投资运营剧院,布局线下渠道,逐渐从演出市场中的“中介”转变为强势力量。在资本的助力下,演艺企业依托优质内容资源正在加速产业拓展,向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向影视、电视等领域进军,另一方面借力互联网挖掘演艺内容的潜在价值。而演艺集聚区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正在形成区域发展生态。
四是演出市场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道路。2015年中国举办商业性演出的场馆有2259个,数量众多,但是七成剧场面临运营艰难,年演出场次不足50场。北京喜剧院、上剧场等通过特色化剧场定位,打造差异化运营模式,探索剧场专业化发展道路。随着中国演艺产业的日益成熟,观众需求开始走向细分化,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了针对特定人群的演出,如《盗墓笔记》、《仙剑奇侠传》等主打粉丝群体IP戏剧,针对选秀迷的《中国好声音》百城百场演唱会等。
五是互联网演艺正逐步向整个传统演艺行业渗透。互联网演艺行业颠覆了传统演艺“小众”“规模化弱”的发展趋势,作为平台型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演艺凭借其流量、用户粘性及视频直播优势,可以向多个产业领域拓展。目前互联网演艺主要有针对平民的网络秀场和针对明星的网络直播等模式。
六是演艺与地产、旅游、高科技等领域融合加快,往纵深方向发展。随着体验型经济大行其道,极富眼球效应的文艺演出舞台正在被商业地产商所重视,演出功能成为地产开发功能定位的组成部分。消费者也期待在购物中心、主题公园等地看到更多的文艺演出场馆及精彩剧目,于是专注于真人演出的剧场剧院开始逐步复苏,走进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各类商业地产项目内,以文艺演出场馆为主力店的文化综合体也开始浮现。当前的旅游演艺产品都非常重视对地方文化资源和内涵的开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演艺大餐。自然景区戏剧节、印象系列、音乐与旅游结合等旅游演艺,推动演艺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化。此外,以高端先进影像技术及设备为代表的高科技在舞台演出中运用越来越广泛。演艺借力高科技发生质变,显著增强演出表现力,提高演出效果,提升观众体验,满足人们对舞台艺术水准不断提高的欣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