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不花钱”的文艺演出毕竟只占少数,根本不可能挤占商演市场的份额,哪里会影响演出市场的培育。

日前,中国文联发布《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从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等领域盘点剖析了年度艺术发展趋势。《报告》还对文化惠民工程进行了理性思考,单纯以低价甚至免票方式招徕观众,在赶走高票价的同时,也令观众滋生了“看戏不花钱”的心理,大大不利于演出市场的培育。同时戏曲观众相对有限,公益演出做得越好,商演市场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北京青年报》5月4日)

文化惠民令观众滋生了“看戏不花钱”心理,对于中国文联这一“理性思考”,我并不十分认同。文化惠民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要惠及民众,力争让基层部分百姓“看戏不花钱”。若害怕文化惠民催生“看戏不花钱”心理,如何放开手脚推进文化惠民?

文化惠民真能催生“看戏不花钱”心理吗?恐怕是个伪命题。“文化惠民活动往往针对基层,有特定对象,如进企业、学校和农村,开展的活动往往也比较大众,对很多人缺乏吸引力。如一些地方推行公益电影进影院,每周仅一两场,放映的几乎都是老电影,且往往在上班时间,有多少老百姓愿意或能够参与?“看戏不花钱”的文艺演出毕竟只占少数,根本不可能挤占商演市场的份额,哪里会影响演出市场的培育。

文化惠民也并不意味着,所有惠民演出都不需老百姓花钱,只不过比较低廉。不少演出票价动辄成百上千,让人望而兴叹。政府推进文化惠民就在于以低票价赶走高票价,让文化产业依靠广大普通观众参与,得到真正繁荣,因为好戏多、票价低,文艺演出才会车水马龙。很多时候,文化惠民活动做的是“惠民”文章,而非“免费”文章。

随着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近年来,老百姓的鉴赏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越来越识货,对质量不高的文艺演出肯定会“用脚投票”,谁会花冤枉钱?有关方面担心或害怕文化惠民令观众滋生“看戏不花钱”心理,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只要是质量上乘、性价比高的文艺演出,肯花钱的老百姓还是挺多的,不怕没有较高的票房收入。与其担心文化惠民催生“看戏不花钱”心理,不如生产更多优质作品,来激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