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说,寒冬说,深秋说,坍塌说……这一切,让他们去说吧!”

10月13日深夜,长春电影节,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面对几十家媒体,畅谈他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察,他列举了一系列数字,并表示:“从2015年的峰值,到2016年的震荡,这是对中国电影难能可贵的洗礼。但几乎所有指标都表明,中国电影市场基本面依然向好!”

次日,一场聚集了中国电影行业“半壁江山”的论坛在长春举行,嘉宾不仅有电影局长张宏森,还囊括了喇培康、任仲伦、王中磊、王长田、于冬、张强等多位产业大佬,以及贾樟柯、宁浩、乌尔善、曹保平、张一白、管虎、俞白眉等知名导演、编剧。

去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48%的增速,但今年,当业内还沉浸在《美人鱼》超30亿票房的喜悦中时,整个行业却出现了增速下滑迹象,暑期档、国庆档的票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一时间,资本慌了,媒体急了,人们开始讨论,中国电影到底怎么了?资本是否已经远离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到底是在经历黎明前的黑暗,还是说,黑夜,才刚刚降临?

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表示:“中国电影出现拐点,是非常严重的战略误判。中国电影的发展,动力依旧十分强劲。”

阿里影业CEO张强则透露,去年中国电影行业有近50亿的票补,带来150亿的票房,从而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国产片的惊喜,而今年各大公司削减票补预算至少一半以上。他判断,明年会是电影大年,无论是进口大片,还是国产片,都将纷纷来袭。

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则不约而同谈到了国内导演群体的发展:很多知名导演仍处于创作的高峰期,大量新导演成为中坚力量,这几乎是电影行业近20年来最好的时代。

追问1:中国电影行业拐点到来了吗?

今年自从春节档之后,电影票房一直低迷。5月底的几天,全国单日票房最低达到3150万的冰点,今年国庆档的票房也同比下降约15%。部分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电影票房可能连500亿元的小目标都不保。

难道,中国电影产业的拐点真的来了么?

今日,长春电影节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几乎所有行业人士纷纷谈起这一话题,一系列最新的数据,或许能提供更多维度的参考。

第一个数据是票房。2016年以来,中国电影总票房已接近380亿,与去年同比净增20多亿,仍然保持增长;

第二,看观影人次。根据电影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年,国内观影总人次达12.5亿,而2016年至今,观影总人次已达到11.21亿,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是9.98亿。这说明,电影观众并未离开大银幕。

第三,影院建设。今年年初,国内银幕数只有32000块,2016年至今,全国银幕数已达到37817块,预计年底有望达到40000块,已实现IMAX、中国巨幕的拥有量全球第一。

第四,中国电影的创作和投资主体从原来1200个不变的基础上,猛增了几百个。电影的创投主体仍然非常活跃。

在13日晚的媒体沟通会上,电影局长张宏森表示,几乎从所有指标来考量,中国电影都是处于增长状态。

在他看来,中国电影经历了2015年的峰值之后,2016年的震荡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洗礼,它会淘汰劣质的产品,淘汰泡沫化的创作,淘汰一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投资或项目,真正迎来用优秀的电影作品和观众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稳定阶段。

对于宏观数据的分析,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给出了另一个层面的解读:截至今年9月,电影总票房为356亿,比去年增长了8.6%,但前年的总票房为296亿,如果今年能达到480亿,就相当于比去年增长62%。

他表示,在去年的基础之上,即使今年的增长速度是10%,那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增长。美国20年的票房增长了不到10%。中国的国民经济大概4%-5%的增长。这样看,电影市场的增长速度是2-3倍于GDP的。

中影集团董事长喇培康则认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动力是依然非常强劲,这来自13亿人口的观影需求。现在的增速放缓只是中国电影挤出泡沫,回归理性,恢复常态,返璞归真的必然的过程。


中影集团董事长喇培康

“反观国外,特别是好莱坞,我没有听说过唱衰中国电影的言论。九月中旬,我出访多个多家,当地的政府,电影管理部门,都把我们这个中影代表团奉为上宾。他们依然看中了中国电影发展动力强劲。”喇培康说。

“我们只是朝着一个前进的方向稍微调整了我们的速度,这个调整尽管不是我们主动去调整的,是市场的调整传递过来的,但毕竟只是调整了速度。沉舟侧畔千帆过,是这个行业的常态。”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称。

追问2:资本是否正在远离中国电影?

曾经,电影与资本有过一段“蜜月期”,大量的业外资本涌入影视行业。但随着资本的涌入,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电影行业原有秩序的混乱。有人评价:资本绑架了电影。

对此,导演薛晓路显得慷慨激昂。“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是因为我们的电影事业在蓬勃发展。蓬勃在老板们纷纷上市,演员、编剧纷纷成为老板。”

如今,这一切变了吗?

根据王中磊的观察,近段时间受舆论影响,资本似乎有点慌,有点乱,但他表示:“大家不用特别担心”。


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

“资本的确给了电影产业很多助力,但它是助力的柴,不是燎原的火。”王中磊说:“其实资本涌入一个行业,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说明对这个行业有信心。这几年资本大量涌入电影市场,催生出大量作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烂片比例的增加。市场已经超出我们预期3年了,缓一下,大家才有机会静下心来探讨内容质量。”

王长田表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资本大量投入让我们练手,让我们培养新导演,让我们去做新类型的尝试。相比之下,美国电影市场那么多影片跑到中国来找钱,正是因为他们的资本出了问题,不是因为他们的创造力出了问题。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

“所以,对资本要采取一种感谢的态度,要善待它,不要去糟蹋它。要对资本持有一种宽容态度,如果哪天资本对电影市场这的灰心了,不投入了,中国电影真正的拐点才会到来。”王长田说。

知名导演贾樟柯以自己的公司暖流影业为例,证明资本不但没有离电影而去,反而已经开始出现包括艺术片在内的多元选择。

“去年,我以完全现代的金融结构成立了一家制片公司——暖流影业。我们的诉求是拍摄有创意类型的电影。我们公司给我和资本的接触提供了近距离观察的角度,资本在电影领域的活跃,对电影的信任也带来了创作的可能性,给了很多年轻导演的创作机会。比如像今年我自己监制的影片《在码头》。因为这个定位是艺术电影,资本面对这样庞大的资本市场有了多元的选择,开始注重投资电影创意突出,能够反映现实社会的影片。”

追问3:国产电影的内容制作水平是否在稳步提升?

“中国电影近4万块的银幕,吃不饱。”这一判断来自张宏森,他再次用数据说话,今年国庆节档期,最好的影片,最黄金的时间,最高场均人次只有45人。中国电影经过了连续十几年的高速乃至于去年的超高速增长之后,培养起来的一大批中国观众,必须要用好电影才能留住。

在论坛现场,感受最深切的,无论是出品人、导演还是编剧,都纷纷将内容质量的提升放到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表示:“当中国电影进入到放缓阶段时,越来越需要专业的态度”,他表示,最终公司靠的是电影说话,如果电影质量出问题了,用非市场的方式也不可能扭转。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

于冬拿《湄公河行动》从1亿预算加到2亿举例说,电影在这个外界所谓“拐点”到来的时候,更是要发挥专业态度和企业家精神,作为连接资本和创作者的公司,不要干预导演的创作,一旦定了,就要全力以赴给足资源。

拍了《滚蛋吧!肿瘤君》的80后导演韩延表达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近几年电影高速发展,大量片子拍摄,导致很多电影工作者超负荷工作,形成恶性循环,“我感觉,现在拍片没法像当年我拍处女作那样,带着工匠精神去精雕细琢每一个镜头。”

韩延表示,现在的电影工作者长年穿梭在不同的剧组,一刻不得休整,早已把拍电影当成了一种赚钱的方式,完成了工作拿到了钱,没有犯错误就是他们最高的目标。同时,从胶片到数字化,也让很多电影人丢失了对电影的敬畏,片场犯错很容易包容。希望电影人能有喘口气的机会,重新找回工匠精神。

“发展、质量、改变、团结,这是中国电影需要凝聚的长春共识。” 张宏森说:“如果一夜之间,4万块银幕门可罗雀,荒凉凋敝,这幅图景我们想都不敢想。 为了将观众留在我们的座位上,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