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蓬勃崛起的大背景下,影视板块成为国内资本市场上备受关注的新投资风向。近期,作为中国电影“国家队”代表的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和上海电影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上影”)先后登陆A股市场,且股价一路飙升,凸显中国电影在资本市场上的热度。与此同时,国内多家传媒上市公司2016年半年财报近日披露完毕,上市影视公司出现新旧交替、座次轮换的新格局。业内人士指出,在资本+产业的双重推动下,国内影视产业正迎来发展新契机。

A股影视板块迎“国家队”

8月9日和17日,中影、上影分别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不到10天时间,中国影企“国家队”两支主力军先后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市场焦点。据了解,中国电影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4.67亿股,发行价为8.92元/股,总股本为18.67亿股。8月9日,其毫无意外地被拉至涨幅上限43.95%,12.84元/股,总市值冲至240亿元,8月10日的股价再度被牢牢封在涨停板。

“国家队”争相上市,本质是产业发展面临融资需求。“虽说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但事实上也是一门贵族艺术,没有钱,长期的电影拍摄是难以为继的。”上影董事长任仲伦表示。据悉,上影是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影集团”)的控股子公司,2012年7月底由上影集团和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

根据上影招股书提供的信息,上影集团和精文投资均由上海国资委全资控股。本次上市发行前,上影集团和精文投资分别持股95.52%和4.48%。如9350万股新股发行成功,国有股转持完成后,上影集团持有上影的股本将降为69.22%。

业内人士指出,中影和上影的上市之所以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除了其自身地位,上市还将对两家企业的发展、国有影企转型及中国影业格局变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于首期募集资金的使用,除了在电影发行放映领域持续发力,中影表示将服务于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包括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数字影院投资、数字放映推广、购买影院片前广告运营权等项目。而一直致力于发行环节及院线建设的上影,首次募集到的资金将顺序投资于影院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上影网”项目建设与流动资金的补充。

为何中影和上影都偏爱院线建设?任仲伦表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3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红利兑现在院线端。由于院线端处于票房分账的首个环节,拥有强势的分账比例、稳定的经营收益和充沛的现金流,因此较之制片业,院线在享受高增长的同时,又体现出明显的稳健优势。”

“一个企业从实体经营,转向实体和资本经营的两个驱动,毫无疑问,它不能局限于过去的经营方式中。”任仲伦相信,中国电影行业在未来三到五年还将经历一个黄金期,因而上市后所融到的相当一部分资金,都将用于电影投资,其中主要是电影的发行。

市场格局出现变化

虽然“国家队”的加入能给影视板块带来哪些影响尚待观察,但近年民营影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一直表现活跃。2009年,华谊兄弟率先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影视第一股。随后,万达院线、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民营影视公司相继登陆资本市场。9月,上市影视公司相继披露2016年半年报,国内影视行业格局变化得以浮现。

综合各公司数据,上半年影视行业收入增速达26.97%,虽较一季度的28.32%略有回落,但仍远高于A股平均水平。业内人士认为,这得益于多方政策利好及行业整体持续向上的双重刺激: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实现票房246亿元,同比增长21.4%;观影人次7.2亿,同比增长29.7%。

从业绩看,影视股整体仍保持高增长。凭借年初《美人鱼》的大爆发,光线传媒业绩光鲜,从各项指标看都是上半年的大赢家,实现营收7.2亿元,同比增长74.2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21亿元,同比增长291.13%,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更是增长近4倍。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华策影视异军突起,营收高达15.48亿元,超越老大哥华谊兄弟;在净利润指标上,则是光线传媒领跑,华谊兄弟紧随其后,华策影视位居第三位;如果撇去投资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整个排位则有非常大的变化,华谊甚至跌出前五,至第8位。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预测,“市场集中趋势加剧,6大以发行为龙头的综合电影公司、3大售票平台、5大影院集团、5大线上播出平台在5年内形成。”从而宣告了这才刚刚拉开序幕的席位争夺战。

另一个上市影视股的后起之秀是奥飞娱乐,旗下奥飞影业国内外布局成效明显,参投作品《美人鱼》、《荒野猎人》票房表现不俗,上半年影视类营收达3.79亿元,为公司带来可观的价值回报。

业内人士指出,影视类上市公司业绩受单片或单剧收入影响大,各上市公司半年报都用不小的篇幅对下半年的经营情况进行介绍,从中可精选出业绩可能大幅增长的公司进行“潜伏”。

海通证券研报表示,从二级市场来看,2016年传媒板块无疑全行业垫底,但修正好了才可以更好出发,在PE回落至合理水平、电影票房低于预期利空消化,同时传媒上市公司利润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情势下,未来“政策”的力捧有望带动整个板块再次逆袭及爆发。

行业发展需理性看待

近两年,国内影视行业被认为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但从今年发展数据来看,似乎并不符合市场预期。尤其针对近期中国电影发展略显乏力,业内人士提出疑问,在经历了十余年平均每年30%左右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电影是否将面临一段时间的增速放缓乃至零增长、负增长的调整期?中国电影是否遭遇“拐点”?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票房31.15亿元,同比下降24.2%;5月全国票房31.38亿元,同比下降1.6%。而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统计,今年6月至8月的暑期档全国总票房124.29亿元,与2015年的124.31亿元基本持平,但其中7月票房约45.15亿元,同比下降18.2%,为近五年来暑期档票房首次负增长。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今年国产电影市场陷入低迷,主因在于优质影片供应严重不足,像《捉妖记》、《泰囧》、《寻龙诀》、《夏洛特烦恼》这样票房与口碑双收的电影寥寥;缺乏一到两部“10亿+”票房量级的“领头羊”,市场就会陷入乱战,无法形成合理的排片结构,哪部影片排多排少对上座率的影响都不大,导致一些相对优质的影片得不到充分消化,各部影片之间形成内耗局面。

中国电影股份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认为,全国票房增速放缓是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摒弃急功近利、挤压泡沫的表现,“以前很多人以为国产电影赚快钱,现在的市场情况表明,我们的观众成熟了,赚快钱的时代过去了,电影终归要回归理性,精耕细作,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业界无需恐慌。”

与电影产业一样,有电视剧产业从业者指出,虽然我国电视剧产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但在看似繁荣的数据背后,从编剧、制作方再到播出方,整个中国电视剧产业仍处于瓶颈期。

中投顾问文化娱乐产业研究员蔡灵表示,当前大陆演员片酬不断提高,导致国产电视剧在其他环节预算缩减,整体质量难以保证,“国产剧编剧环节较为薄弱,在电视剧制作中编剧长期不受重视,编剧水平较低,即使是IP改编,剧情也经常出现逻辑问题。国产电视剧跟风、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创新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蔡灵指出,为促进国内电视剧进入发展新阶段,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其一,注重编剧水平提升,加强对青年编剧的培养,并积极挖掘优秀编剧,提高编剧待遇。剧本是电视剧的核心,国内电视剧亟须在剧本方面有所突破;其二,调整演员片酬,优化电视剧制作各个环节的支出;其三,增强创新力,不要一味跟风,创新力对于电视剧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