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肯定是的。文学精品需要作者用心,并且字斟句酌,力求没有什么毛病。而天才型的作家创作精品一般不能持久,除非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天才型作家推崇备至,也就有了所谓的天才型的精品。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要出文学精品还是要反复构思,经过时间的历练和打磨也就是要反复修改,还要投放市场之后看一看读者的反馈,进行下一步修改,才能写得相对好一些。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文学精品具有时代性。在某个时代所谓的文学精品,到了另一个时代就什么也不是了。譬如现代作家的一些作品,还有十七年文学创作的作品在当时传唱一时,成为精品,到现在来看,也就那么回事,不足为据了。还有一些古代的作家作品,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到现在来看也是弃之如敝屣了。

但是,也要看到读者的审美问题。读者看一些作家作品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偶尔看到一篇并不是太好的文章,契合了自己某种心理,马上被深深吸引,觉得是文学精品了。其实只是自己的审美发生了变化,从审美疲劳中脱离出来,也就看到了更多新鲜的东西和魅力,但新鲜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好的。

文学精品需要沉淀,需要作者反复打磨,更需要时间的验证。一个时代的文学精品到另一个时代就不一定是精品,经过很多时代的验证,确定为文学精品了才算是文学精品,如果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真正称得上文学精品的作品也就没几部了。还有人群的认同,人们普遍认为是精品的不一定就是精品,因为人们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文学精品的审美认识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毫无文学审美眼光,就跟着瞎起哄,以至于把很多平庸之作或者受了权钱干预的作品弄成了文学精品,其实已经离着文学精品的概念十万八千里了。那么,几个人认定的就是精品吗?也不一定。如果几个人是门外汉,不管他们多么有权有钱,认定之后,人们也不一定买账。就是几个专家认定之后,人们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非议,更别提门外汉了。一般来说,当代官员出书、富豪出书、主持人出书都是凑热闹,大部分算不上文学精品。只是具有可读性,并不具有解剖社会的能力,也不具备什么深远的影响意义,当然就不是精品了。

文学虽然比较柔弱,但从来没有软弱过。用权力、钱财强制干预弄出来的文学作品基本上就是一时的博人眼球,并不能流传久远,而经过天才作家创作的所谓精品,大多经过了长时间潜意识的酝酿,一时爆发出来,而大作家们经常琢磨锤炼的文学作品一定是经过了时间的打磨,成了耐读的流传相对久远的精品。但也要看到一个事实,就是进行过时间打磨的作品也不都是文学精品,很多也是废品。也就是说,所谓的文学精品不是看权力、钱财、身份、地位,也不是看才气、打磨时间,而是要看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看流传的时间,看影响力。可以这样说,大部分文学精品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打磨,并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和验证,被公认为是文学精品才真的是文学精品。但是,文学又有反叛的一面,鲁迅曾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

每个人对文学精品的认识都是有限的,需要时间慢慢品读,慢慢领会。而作者打磨作品的时候,已经为这些影响去努力了。或许,很多文学精品根本就没有被发现,被人们认成了平庸之作,而其中大部分是遭到了打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