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电影市场后疫情时代公映的第一部全球发行的商业大片,这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信条》从8月末开始在海外各大市场陆续公映,上周末也在中美两大市场同步上映,取得了极佳的口碑与市场反馈。

而在影片高概念的剧情之外,精良的制作品质也是最大的看点之一。

从2005年开启的《蝙蝠侠》三部曲开始,到近十年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以及《敦刻尔克》,诺兰在好莱坞一直有着“实拍狂魔”的称号。在目前动画CG特效工业化已经极度发达的好莱坞,究竟是什么促使诺兰一直坚持实景拍摄呢?而这部“反物理”、“反时间”、“反常识”的动作科幻大片《信条》,其中的镜头与画面,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拍sir今天便与您一同揭晓其中的奥秘。

《信条》实拍奥秘解读

相信不少观众看《信条》之前,就已经从各类预告、特辑中看到了那场炸飞机的桥段。在拍摄影片时,诺兰真的就买了一架波音747,然后把这架飞机给炸了。

其实,诺兰导演拍摄电影“不用特效、坚持实拍”的风格,已经坚持贯彻10余年了。

是什么让诺兰导演一直坚持实拍呢?诺兰导演也在多次采访中表示,在大银幕的放大下,观众是可以分辨出特效的真假的,“你必须试图让观众沉浸在你的电影之中,并且相信这就是现实。”

例如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炸掉哥谭市总医院的段落,为了炸医院这个30秒的镜头,剧组先是买下了芝加哥的一个废弃的糖果工厂,花三周时间改造成了医院,最后请来控制爆破公司进行爆破,最终呈现的效果也让所有人满意。

再例如,在拍摄《星际穿越》时,剧组在电影正式拍摄前半年,就开始种下了500英亩的玉米地,就连后面那场美轮美奂、不可思议的五维空间也是实景搭建。在3年前的《敦刻尔克》中,诺兰依旧是最大限度地采用了实景拍摄,调动上千群演同时演出,电影中出现的喷火式战斗机、军舰民船全都是真材实料,甚至启动了真的参加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民船。诺兰曾在受访时自豪地表示:“除了非用特效不可的情形,我们都是实景拍摄。全片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是完全电脑特效制作的。”

这里我们需要清楚,诺兰导演并不是不用特效,而是能不用就不用,因为特效毕竟是电脑动画合成的,即便是再精尖的技术,随着未来特效技术的不断发展,日后也会让观众觉得很假。譬如我们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视效大片,即便是当年最好的特效,也会有一种特效廉价感,但是实拍就能极大程度上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作为继《星际穿越》与《盗梦空间》内地重映后的诺兰最新作,《信条》一脉相承地贯彻了实拍原则。但是作为剧情涉及多国的的跨国间谍大片,诺兰把其制作团队带到了位于三大洲的七个不同国家。从美国到英国、从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到意大利的阿马尔菲海岸、从印度孟买到北欧国家丹麦和挪威。诺兰也指出:“拍摄的全球性与故事相符。《信条》里的国际元素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整个世界作为共同体所面临的威胁,这些利害关系是戏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认为拥有全球视野对影片的节奏及纵深规模的构建至关重要。”

在不同的外景地,剧组也不惜动用封锁高速公路一个月、招募千名群众演员等方式拍摄,才最终将正逆向的连环追车奇观、大剧院紧迫高燃的打斗等戏份最写实地呈现。例如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拍摄了全片最具挑战性,也是最精心设计的追车戏份。

这段戏发生在塔林市中心的繁忙高速公路上,来往汽车不断。剧组不惜花重金封锁了一条六道高速公路的八公里路段,这段高速位于爱沙尼亚人口最稠密地区的中心区。并且因为所有追车戏都必须实拍,因此来自全欧洲的不少资深特技车手几乎都加入了剧组,在时速50-60英里的情况下,真的完成了追车戏的实景拍摄。

同样,在拍摄中,设计追车戏的剧组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影片中出现了多辆处于“逆世界”的倒行车,这些戏份也远远不是把一段画面正常拍摄,再进行倒放这么简单,而是真的正常着把逆向的车以及人拍摄了,这又是怎么一种黑科技呢?

“逆向拍摄”到底怎么拍?

在《信条》之前,虽然诺兰经常被称为玩弄时间的电影大师,但其实所有电影的戏份都是正常拍摄的,只不过通过剪辑与叙事技巧对影片进行结构重塑。

但在《信条》里,因为有着逆转时空的设定,观众前所未见的各种“反物理、反时间”的视觉奇观轮番登场。子弹从弹孔飞回枪膛、车倒着翻滚回正、爆炸可以正逆双向爆破、分别来自正逆时空的自己对打,这些观众之前从未想象到的画面,均被诺兰呈现在大银幕之上。

那影片中如此多的“逆向实拍”,究竟是如何在我们正常世界“熵增”的模式下完成的呢?

例如发生在奥斯陆机场里的男主角与自己正反相交的打斗戏,饰演反向角色的动作演员要直接“反着”打,并不是把他们正向正常打斗的戏份倒放达到的效果,因此动作团队和演员们需要编排和练习一些很复杂的动作戏。并且因为剧情原因,很多大场面演员都是正着拍一遍,反着也要拍一遍,再进行组合剪辑。

此外,在塔林的追车戏中,《信条》的摄影指导霍特玛就指出:“在飞车追逐中,有时向前,有时逆转。在某些时间点,这些不同的时间线还会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像解谜一样弄清楚每一个镜头。视效团队成功地在电脑里对我们要拍的内容进行了概念化处理,让我们在任何时候或从任何角度都可以俯瞰整场戏。”

即便是普通文戏方面,片中有一些处于正向行走状态的角色听逆向角色说话的戏份,虽然听起来是把说话倒放的效果,但实际上演员们是真的学了倒着说话的。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说出的语言倒过来并不简单就是把单个字词发音保留,然后顺序反向,英文更是如此,因为间隔的两个词的元辅音序被全部打乱,倒过来说话听着会杂乱无章。要练习片中那样流利地倒着说话,必须是先正常说出台词然后倒放,演员默默靠听来练。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就苦学了一个月才逐渐掌握这项技能。

那没有人的外景戏,是不是就可以直接用倒放了呢?也不是,影片中大船在海中行驶的镜头也是发生在逆世界里,浪是倒着走的,这也是这次《信条》中诺兰的得意镜头之一:这个镜头得来十分复杂,剧组在一艘破冰船的船头建立了轨道,把摄影机固定在一根棍子进行运作拍摄,最终完成了这个镜头。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些正反结合的镜头,比如翻车重新回正、同时被反向炸和正向炸的大楼,这又是如何完成实拍的呢?诺兰导演在采访中也卖了一个关子:拍摄该片用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方式,不能都解释给观众听,也要留一些神秘。

9月内地影市救市力作,《信条》的市场意义

全球影市从今年3月中旬陷入了停滞状态,长达五个多月再也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进行全球范围的发行。好莱坞大批影片基本都采取了两种方式来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要不对影片进行大规模的延期,推迟到2021年再公映,或者直接把原本预计院线公映的电影进行“院转网”处理,上线流媒体网站。

华纳出品的《信条》则是其中的异类,虽然原定档7月17日的《信条》也因为北美疫情的反复做出了延期一个半月的处理,但是仍然坚守着“尽早公映、维护院线”的底线。最终该片从8月26日开始在海外市场陆续上映,首周斩获了5300万美元的票房,这是诺兰为了“拯救影院”,率先用来打头阵的作品,对于影院整体复工率还较差的海外市场来说,已经远超业内的预期了。

从上周末开始,影片也在中美两大市场开画。其中在中国内地首周末取得了超过2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距离上一部首周末破2亿的进口真人大片,还要追溯到去年暑期档。《信条》的这个成绩,这对于影院上座率依旧得保持50%上座率,新疆影院仍未开门的大盘成绩来说,已经算是一个满意的成绩了。

而对于院线电影的市场意义,《信条》不仅仅在票房上促进了海内外电影市场的恢复,更让不少中国导演、编剧折服。在微博上,不少业内人士也都对《信条》表达了喜爱与敬佩,这对电影工业的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与启迪作用。

在国庆档到来之前,《信条》也将和《八佰》一起,继续维持着9月的大盘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