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00728133557.png

2020大禹华诞庆典在阿坝州汶川县举行

        汶川,是川青甘三省的交通走廊,也是川西北高原的璀璨明珠。

        大禹,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禹文化,是汶川文化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追寻汶川大地的大禹遗迹、挖掘鲜为人知的大禹故事、探讨弘扬大禹文化的崭新路径。7月27日,作为2020汶川大禹华诞庆典系列活动之一的“汶川大禹文化交流座谈会”在汶川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多地的十余名国内知名作家以及阿坝州、汶川县八名研究大禹文化的专家齐聚一堂,畅谈在此前的“追寻大禹遗迹  探觅大禹故里”文学采风活动中的见闻和感受。

微信图片_20200728133130.jpg

 参加活动的嘉宾

        走进汶川,参加大禹华诞庆典仪式、参观西羌文化街、细阅《汶山禹迹》图文展……作家们将足迹刻印在汶川的高山草地和大街小巷间。新的感悟在脑中浮现,新的故事在笔尖酝酿……

1.jpg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岷峨诗稿》社社长、华夏诗词奖获得者刘道平:

        大禹文化当深度发掘  大禹精神应世代传承

        大禹是一个功勋卓著的人而非神。大禹文化值得深入发掘。现在,专家们已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应总结提升。

        挖掘大禹文化,一定要从寻根入手。我们发现,“中华民族”的“族谱”中,尧舜禹是老祖宗,中华民族同根、同族、同宗。因此,在研究大禹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汉族或羌族,要把眼界放得更宽更广。今天讲民族团结,要从根上认同。

        大禹精神,是大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大禹精神?这包括爱国主义、为民情怀,胸怀天下,舍己报国,公而忘私,宽容和谐等等,这是祖辈传承数千年的文化精华,后人们有责任弘扬传承。

        大禹精神永远启发激励中华民族充满活力。比如大禹治水靠他个人力量是不行的,必须依靠群体力量,凝聚民众,干成大事,这是大禹精神的伟大之处。

        我们注意到,虽然当前在汶川当地的民族歌曲、相关文献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大禹文化或大禹精神,但是,还须再提炼,形成更加易记、易懂、易传的精练语言。

        同时,对景区的开发更应该充实文化内涵。景区是一个载体,旅游更是为了学习历史,关注文化、通过旅游提升人的素质。因此,建议汶川向省上申请大禹博物馆或大禹纪念馆项目,向全国全省招揽各方面的文化专才,建成高水平的“大禹文化”基地。

2.jpg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

        将大禹与四川的故事传至大江南北

        大禹是被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在大禹生平介绍方面不能乱添故事,要用好现有的文献资料,挖掘其意蕴和内涵。其实,我们在汶川绵虒镇大禹祭坛附近参观的大禹书院内,有很多记载大禹故事的珍贵资料,相关的图表和文字介绍都整理得不错,这些资料一定要保存好,作为探寻大禹足迹最有力的依据。同时,在纪念馆的建设上,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发动各行各业的专家,做好诗词曲赋联匾碑文等等软件的包装。在讲好大禹故事、传播大禹文化时,不妨参考学习都江堰二王庙,传播李冰父子精神的成功经验。同样是治水,同样是一对父子,大禹父子的故事其实更为悲壮,要下功夫、勤思考、多研究,如何更深入、更接地气地讲好大禹故事。大禹不仅是汶川的大禹,四川的大禹,而且是中国的大禹,全国各地都有“禹王宫”,都是明清留下来的祭礼大禹的神祠,同时兼作会馆之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被赋予了现代意义,并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景点,应该加以汲取和借鉴,将大禹与四川、大禹与汶川的故事传至大江南北。

3.jpg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天津文学》主编张映勤:

        汶川具有其他地方无法复制和替代的大禹文化资源

        我们常说人杰地灵,汶川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几千年来,这片灵山秀水孕育出汉、藏、羌民族众多的优秀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人物就是先贤大禹。其实,地以人显,历史文化名人更是提升地方知名度、美誉度的一块金字招牌,汶川将大禹作为文化名片,形成相对独特、完整的大禹文化系列展示,打造兴建了凃禹山、禹穴、禹庙、大禹祭坛、大禹书院、大禹石殿等文化遗址和建筑,这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无法替代的稀缺的优势资源。我相信,挖掘好、传承好、利用好这种资源,对聚拢人气、改善民生、发展旅游、拉动经济,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助作用。

        大禹的精神内涵是丰富的,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资料的匮乏、宣传的缺失,过去,我只知道他是远古时期治水的英雄,至于其他的诸多贡献不甚了了。这次到汶川,追寻大禹遗迹,探寻大禹故里,感受大禹精神,体验大禹文化,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我对先贤大禹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形象在我心里逐渐清晰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大禹不仅是一位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实干家,以民为本,尊重自然、遵循科学,合理疏浚河道,造福一方百姓。他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卓越政治家,拥有仁爱宽厚、勤政开明、自律廉洁、任人唯贤等人格魅力,这种胸怀、气魄古往今来堪称人杰和表率,弘扬光大大禹身上的高尚品质与精神风范,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jpg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四川作家》报主编马平:

        为民造福是大禹文化亘古不变的价值

        这次,我们来到大禹故里汶川,遇上了岷江涨水。上游的雨水裹挟着泥土,从大禹故事或者传说的边上掠过,向下游轰轰隆隆奔淌。这是关于大禹治水的从古至今的一篇后续报道。泥土之水,用它的刀剑一路砍削,总是会在某个地方收敛了它的锋利,突然变得迟钝起来。浩浩汤汤的治水大业,却一直以其砍山削谷的锐利,前仆后继,所向披靡。我想说的是,大禹,以及大禹故里,一直是这里水的气势和力量的依据,也一直是这里水的气势和力量的宣示。

        大禹文化,或者说与大禹有关的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其亘古不变的价值不过四个字:为民造福。我们今天只能从各种典籍中去碎片化地解读大禹,解读他身上的神性和人性,我们无从得知,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他是如何面对家乡这一段不时与人作对的河谷,如何面对家乡这一段不时“舞刀弄剑”的河流的。大禹是岷江的,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为民造福,是大禹文化亘古不变的价值。

5.jpg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蒋蓝:

        水的出路与人的出路是大禹治水留给时代的无尽思考

        大禹,是在我们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交合处的一个伟人,他勾勒出的人生踪迹,我认为也是一个为水寻找出路的踪迹。

        水必须要找到出路,人更应该找到一条出路,寻找水的出路与探寻人的出路,成为了大禹治水留给时代的无尽思考。这一点,我觉得是大禹最伟大的地方。

        从无路到小路,从小路到大路,从大路通达天际……但到达宽广的天际之处,一个拓荒者可能会洗去一身征尘,再寻找一条回到宁静的秘径。而拓荒者和一般人的人生,很可能是朝着相反方向的!

        因为只有抵达大路天际的拓荒者,才会从路中择路,渴望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而从一条小道秘径出发的普通人,总是渴望人生越走越宽广,他们只能用宏大叙事方式思考问题,宏大到使路失去方向。

        其实,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是大路抑或窄门。我以为,像大禹这样的拓荒者,用自己的坎坷、清廉、摩顶接种的一生,昭示了另外一种存在。

        我以为大禹精神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禹担得起这四句话,因此,我想大禹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6.jpg

        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散文学会特邀会长魏平:

        在汶川大地上看大地的大禹   

        之前到过汶川,主要是因为抗震救灾,在县城采访过广州援建单位,工作中看过姜维城和一些援建村庄。在映秀采访东莞援建单位时,写了万字报告文学,也给水磨古镇写过一篇游记。

        除此之外,对汶川的认知,基本都是来自古籍资料,包括对大禹的了解。

        因写作“四川十大历史名人・小说卷”丛书之李冰,我读了不少大禹治水的文献,对大禹生于汶川,走出岷山,导九河,划九洲,创夏朝,定禹域的故事钦佩不已。丛书出版后,我又专门读了丛书中写大禹的那本,是深圳文友远人写的,叫《沧海蛮荒:九州共主大禹》。

        虽如此,还是觉得大禹生平及故事的神话成分比较重,终是有半信半疑的困惑。

        但这次到汶川,因主题即是田野考察性质的,踏勘禹迹,沿着禹迹行走,故对大禹的事迹有了实锤的认识。尤其在大禹高大威武的雕塑下,在纪念大禹华诞的仪式上,我被完全震撼了,沉浸在一种缅怀远古圣人和英雄的氛围中不能自己,并真心为大禹出自四川而骄傲。总之,这次汶川行,收获多多,非常值得。最大的感受是,大禹从我的天空,回到了我的大地。我还会来的,一个人来,爬上石纽山、刳儿坪,坐在洗儿池边,遥望中土,在大地上看大地的大禹。

7.jpg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文学》副主编卓慧:

        当传说与现实相遇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说过;有关大禹的各种传说,譬如感应生禹、涂山之盟、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等,在中华大地上也是随处可闻。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对于各类神话传说,我从来都抱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总觉得从人类学角度来说,那不过是远古时期各类知识都很贫乏的蒙昧先民,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虚构和阐释。多年前第一次到汶川,在绵虒观览大禹塑像,被告知这里就是大禹的诞生地时,说实话,我心里是不信的。

        回去后上网一查,发现自己真是无知,关于大禹的出生地,虽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但是“禹出西羌”,汶川绵虒之所以可能是大禹的出生地,其出处是有相关历史典籍作支撑的。此次采风,听到杨国庆先生谈了一些近年来在石纽山、刳儿坪等的考古发现,并在参观了大禹书院后,得知这里确实存在着大量上古石刻和建筑遗址。依历史学上的定义,这些真实存在着的考古发现,若断代准确的话,显然不是一种自说自话,而是历史的真相。我之前心里那团迷雾,顿时消散开去:在这里,传说与现实,原来是能够对接的!这里,竟然真的就是大禹的诞生地!伟哉!

8.jpg

         青年女作家、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当代人》杂志主编助理尉迟克冰:

        大禹精神传千年 好酒也怕巷子深

        第一次到汶川来,就被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了。汶川山水形胜,历史悠久,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大禹文化。在这里,踩在先人的足迹之上,放眼几千年,回望久远的历史,对大禹的敬仰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感觉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热的,因为它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大禹精神――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等等,早已灌注在每一位汶川儿女,甚至是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和生命源泉。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治水,从当代抗震救灾到抗疫防控,再到脱贫攻坚战等等,无一不体现出汶川儿女、巴蜀儿女乃至中华儿女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几千年来,大禹精神在一代代地传承和延续。

        好酒也怕巷子深。地域文化多数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介,才能被外界了解和广泛关注,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生产力。汶川,无人不知;大禹,无人不晓。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很多外地人并不清楚。建议利用更多更丰富的宣传报道途径和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深挖和宣传,还可采用摄影、音乐、话剧、电影、情景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让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得以呈现,使大禹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大放异彩!

9.jpg

        《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卢一萍:

        以大禹为师表

        十二年前,汶川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每个中国人、甚至整个人类,都留下了特殊的记忆。她见证了人类的渺小与脆弱,也印证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我一直心系汶川,2012年从新疆调到成都工作的第一个春天,我就去看望了汶川的河山。虽已时隔数年,但看到汶川风景的第一眼,我还是没有忍住自己的眼泪,她是我曾经遭遇大灾大难的故乡啊,但仅四年多的时间,她已浴火重生,百花绚烂,春光遍野,人们已开始面对新的生活和新的未来。现在的汶川,已是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其重新构建的家国情怀之光、生态文明之光、大禹精神之光和羌藏文化之光,已成为新汶川崛起的佐证。

        我对汶川仰慕已久,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禹生石纽”“大禹兴于西羌”。汶川是大禹创始华夏文明的核心之地。看似偏僻之地的汶川,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人文光芒。

        六月初六,天气晴好,岷江奔流,祥云漫天。上午的大禹华诞庆典,盛大隆重,圣洁庄严,令人震撼。我看到了这些盛装的村民的虔诚,看到了他们新的面貌,他们用古老的方式——颂歌、辞赋、鼓舞、美食、香烛——献上自己对大禹的尊崇,以此祈愿生命无恙,山河壮美,国泰民安。而当地政府对历史景观的成功打造和对历史遗产的精心保护,更令我印象深刻。我不禁想起了孔子的话,“吾与禹无间然矣”,我愿把孔子说的“吾”理解为“我们”。我辈无大禹和孔子的精神境界,但我愿意以他们为师表。我幼子在2010年出生,我便取名“禹行”,我对大禹的景仰自不待言。

10.jpg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会长张人士:

        大禹是当代人做人行事的典范

        当前,全国有很多禹庙,这说明大禹深入人心。我认为,大禹是当代人做人行事的典范。为什么这么说?大禹左手有准绳,右手有规矩。基于此,他能将中国分九州,能治河为老百姓谋幸福,让我们过了千年依然崇拜他、宣传他、纪念他。对此,我认为,大禹的行事方式,值得当代干部学习。

        同时,我还想提到一点的是,大禹的胸怀。文献记载,大禹的父亲因为未能治好水而引来杀身之祸,这对于大禹而言,可以说是杀父之仇。但他并未被仇恨蒙蔽了心。由于他心怀家国天下,毅然决然接过父亲的任务,继续治水。

        但值得一提的是,大禹在治水方式上,选择了和父亲不同的方式——父亲是堵,大禹是疏。早在千年前,大禹就能比较准确地掌握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是非常伟大的。

        事实上,研究大禹就是学习大禹精神、倡导大禹精神。作家就要有大禹精神写出好的作品,干部就要学习大禹心怀天下为民服务。说到底,人人都要用心体会、学习大禹精神。

11.jpg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场》杂志主编、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周闻道:

        大禹文化的包容精神、家园意识和治理哲学 

        大禹是我早就知道的。在小学或初中的课本里。大禹以一种远古传说的方式进入我的记忆。印象很远,也很神圣。这次走进汶川,对大禹的认识有很大提升。这缘于两点:一是参加大禹祭拜。据说人在参加某种神圣的仪式的时候,心灵会受到净化。二是这两天的看、听、悟,让我震撼,瞬间在场,身和心,刷新了我对大禹文化的认识。

        无疑,大禹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不畏灾难的英雄气概等,都为大家所熟知。我重点谈谈大禹文化的包容精神、家园意识和治理哲学。

        包容精神。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基础。古羌的羌语,无论北支还是南支,都属汉藏语系中藏缅语族羌语分支。在与汉、藏、彝等民族几千年的杂居共处中,羌族文化能多元友好、绵延不绝,一定有其内在的生命逻辑。汶川绵虒的羌峰村,百十户人,一直讲着地道的羌语。这种对文化的坚守及不同而和,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家园意识。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是东西方的两个传说。一个治。坚守与共,治而适之,共生和谐;一个逃。逃之夭夭,弃而求生。它反映出对待自然灾难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方式,呈现了不同的家园意识。无疑,这种家园意识在汶川地震中再次得到生动体现。这与一年多前风靡一时的电影《流浪地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治理哲学。大禹的治理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民族为大、九州一统的国家意识;倾听各方、博采众长的民主思想;坚韧不拔、务求必胜的英雄气概;测度标杆、规划水道的求实态度;善疏勿堵、引洪入海的科学方法。这种治理哲学,不仅适宜于治水,也适应于治国、治企等。大禹的统九州、治九河,都具有人类终极价值的意义。

        可以说,大禹、李冰父子治水,完全可以构成中国乃至世界治水文化的精髓,以及长江文化、甚至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12.jpg

         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青年作家王国平:

        五个方向探寻大禹文化 

        我建议在五个方向探寻大禹文化:

        一是大禹文化研究应该资源共享、开放包容。汶川可以发起成立大禹文化研究联盟,联合大禹走过的地方、治水的地方、去世的地方共同挖掘、传承和弘扬大禹文化。

        二是大禹文化的呈现方式应该多元并举。除了文学、影视、音乐、书画等形式外,还要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加大大禹文化宣传,比如将大禹故事开发成手游、网游、漫画、绘本等,寓教于乐,寓教于娱,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传承大禹文化。

        三是大禹文化研究不仅要关注传统史料,也要关注现当代资料,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许多考古资料对大禹文化有许多新见解、新发现、新成果,我们要给予足够重视。

        四是要借势借力宣传大禹文化,比如建议争取中国水利最高奖――大禹奖颁奖典礼落户汶川,推动大禹文化传承发展。

        五是要重视大禹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的挖掘,大禹是治蜀兴川第一人,他的疏导思想就是生态文明的实践,他的民本思想就是今天的以民为本,他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就是今天的为人民服务。

13.jpg

         北京道非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王:

        初到汶川,五个想不到

        知道汶川,是因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新闻镜头里的汶川,是触目惊心的废墟,由此生出的认知是:汶川荒凉而穷困。

        但25日初到汶川,我的感受却是一连串的想不到!

        一是想不到汶川如此山清水秀;二是想不到汶川如此人杰地灵;三是想不到大禹生活在汶川;四是想不到大禹是古羌人;五是想不到汶川有那么多的资源优势。

        在汶川,看到很多“禹迹”类物质证据,从“民俗学”角度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法。汶川人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努力,让大禹正一步步走下神坛,成为现代人的精神楷模。

        汶川是羌族聚居地,羌族的文化核心是“敬天、敬地、敬山、敬水”等。在他们眼里,这里的万物皆有灵性,值得人感恩与崇敬。羌族人不立文字,文化充满了神性,也充满了神秘。如果能把“释比”“阿爸希拉”“耶格希”“商羊足舞”等文化元素做深度挖掘和阐述,更能够增进人们对羌族文化的了解,从而因对羌族文化感兴趣而对汶川感兴趣。汶川人如果能盘活关于大禹的资源优势,打造好“大禹文化”这张文化名片,相信汶川一定会由“地震名城”升华为“文化名城”!

14.jpg

        成都市作家协会小说专委会副主任、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

        汇点滴之力 让大禹文化“活起来”

        这次来到汶川,我感触很深。采风行期间,我们踏寻大禹足迹,不少作家还围绕大禹故事进行了文学创作,开展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三天的行程,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只是一个小点,但随着对大禹和大禹文化的深入追踪和研讨,类似的一个个小点终将聚集为大禹故事和大禹文化的璀璨星空,让大禹精神映照岷江、映照长江、映照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心灵。在今天的座谈会上,各位作家和专家们多角度解析大禹遗迹、解读大禹文化,不仅是对这次采风活动的回顾,也是对大禹文化、大禹精神新亮点的总结。接下来,汶川也要用好“大禹文化”,在讲述好、传播好大禹故事和文化中下苦功,打造一批大禹文化景点,加快全域旅游发展,让文化“活起来”,让旅游“火起来”,持续擦亮汶川“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助推汶川“无忧地慢生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15.jpg

        汶川县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国庆:

        汶川大禹文化是古老、真实、鲜活的 

        在我看来,汶川的大禹文化和遗迹有着“古老、真实、鲜活”的三个特点:古老体现在文字记载和史记文物上;真实体现在能解读的文物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且是无法复制和修复的并无法否定的;鲜活则是指大禹故事直到今日还口耳相传,相关的民族风俗和庆典仪式都还在继续传承。

        当代的汶川人应该怎样去传承和发扬好大禹文化和大禹精神?我认为,首先,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从时间深处去仔细地聆听大禹的遗迹和文物带给我们的真实内容反馈,去发掘、记录、总结和发扬。同时,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等现实困难的时候,要铭记大禹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总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要对大禹文化和大禹精神进行传承。

16.jpg

         阿坝州大禹文化研究协会会长王永安:

        大禹精神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多年研究大禹文化,让我明白我们中华民族都是同根同族同祖的,对于大禹精神的理解,我认为就是要传承大禹身上那种“家国一体,以民为本,大爱无疆”的精神。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在防控上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能够做得这么好,其实和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没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大禹如何治水,怎么治国?其实这种精神也一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一条心,共同面对困难,战胜灾难,这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也是大禹精神的核心。

17.jpg

         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周正:

        大禹在汶川的故事有迹可循 

        以前我们都认为大禹是一个神话传说,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印记证明,大禹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距今四千年,世界范围内确实发生过一次大的洪水,而通过考古发现,在现在的汶川,确实存在过大禹治水的故事。

        此外,1806年,时任汶川县县令李锡书的文献中记载了大禹在汶川石纽山的活动轨迹,再一次证明了大禹与汶川的关系。

18.jpg

         阿坝州作家协会会员、汶川县大禹协会副会长阿登:

        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大禹艰苦奋斗,敢于向自然灾害作斗争;以人民利益为重,无私无畏;开基创业,敢于革新等精神,为炎黄子孙世代相传。

        回眸汶川县发展的历史,每当经历一些重大事件、重大任务,或面临重要关头、关键时刻,汶川人常常会展现崇高而伟大的精神。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迎难而上、勇当先锋”的担当精神、“舍生忘死、日夜奋战”的奉献精神、“精准防控、精心救治”的科学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这些精神不仅仅是汶川人民的,也是国家的,更是中华民族的。

        近年来,我也创作了一部歌舞剧《喊太阳》,旨在全景式反映汶川从2008年“5・12”特大地震到2019年全面脱贫的巨大变化,继续弘扬大禹精神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19.jpg

         阿坝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梦非:

        将“以人为本”“民族团结”的大禹精神发扬传承

        在我看来,大禹是一位可感、可近、可亲、可敬的人民英雄的代表。我们要世世代代学习大禹,把这个人民英雄的崇高精神永远传承发扬下去。说到大禹的精神,从大禹治水这段佳话就能感受到,大禹有自觉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不完成治好洪水这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决不回家安享康宁,这也是大禹精神的本质所在。结合当下,就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此外,大禹不仅是治水英雄,也是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的英雄,他在治水过程中善于处理各部族的关系,调动各部族人民的积极性,才使治水取得成功。

20.jpg

         四川羌学会副会长、四川羌学研究院副院长周兴琦:

        大禹给后人留下了四重深刻内涵

        我一直从事纪录片相关工作,因此,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大禹文化。

        大禹治水四个字的背后,蕴含了丰富的传说故事。后来我认真学习和分析,认为大禹留给后人的,还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思想分配、精神贡献、避险方式、文化沉淀。

        思想分配是大禹治水提醒人类思考。比如当前中国多地洪水泛滥,这需要我们花大量时间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精神贡献是指大禹治水的智慧。这关于取向、价值观和知识点。比如羌族关于自然崇拜的精神,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避险方式。我注意到大禹的遗迹很多都在显山露水的地方,这是否在提醒大家避险呢?这值得思考。

        文化沉淀。据传说,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有一种有翼的应龙,以尾划地,为大禹治水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这是传说,同样也是文化沉淀。

21.jpg

         资深媒体人裴烈学:

        借助科技传播大禹文化   

        今天参加这个交流会,我想谈一谈大禹文化和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首先,要对大禹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固化成书。同时,要把大禹文化的故事、片段、人物,用现代人喜欢的形式展现出来,用声、光、电等科技技术呈现出来。

        对羌族文化而言,我想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希望能把羌族文化的书籍翻译成英文,赠送给喜欢中华文化和羌族文化的国际友人;第二件事,希望建设一个数字化的羌民族博物馆;第三件事,希望把羌族实景和民族风俗结合起来,形成大型羌族实景表演,把羌族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让历史和今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2.jpg

         四川省羌族协会副会长余耀明:

        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    

        首先,我要欢迎作家们,在汶川雨多路滑的夏季来到这里,追寻大禹遗迹、探觅大禹故里,我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

        羌族人对包括大禹在内的神的尊称都是“阿爸”,很多人都说汶川是“众神之子”生活的地方,后来,我拍了很多视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才发现我所生存的土地上,充满厚重独特的文化底蕴。

        大禹成功治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川经济网记者  周圆韵  唐千惠  庄媛  郑泓/文  鲍安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