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电影节期间我就预判会有上千家影视公司倒闭,没想到行业的倒闭潮会愈演愈烈,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个寒冬真是越来越加剧,一场场风暴刮来,行业已经跌入谷底,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企业倒闭也就是市场的正常反馈。”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光线传媒(300251.SZ)董事长王长田的这段话引发众多影视业人士的共鸣,影视上市公司市值大衰退与资本的撤离让人真切感受到影视业寒冬依旧,而今年前五个月电影票房九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则再次印证了寒冬正在加剧,焦虑与不安几乎写在了每个电影人的脸上,如何破局成为电影节热议的话题。

电影业危机重重

6月中旬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召开的时间,然而不同于以往,今年一大批从业者表达了对影视寒冬的焦虑,焦虑不仅于去年以来的多次行业遭遇的重击,更有来自技术、互联网行业带来的冲击导致对未来前景的担忧,整个电影产业从内容制作到渠道方都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电影行业步入低谷的表现有三方面,一方面,电影票房从快速增长变成下滑;另一方面,行业税务问题导致的信任危机;最后,融资不畅、上市公司市值急剧缩水,资本大撤退。电影产业寒冬背后有过去几年电影投资过热带来的产能过剩、税务问题带来的信任危机、资本过度追逐带来的资产高估,以及行业人才缺乏、电影工业化体系不够完善等。

“整个影视行业面临信任危机,从业者士气也很低落,行业从公司到演员受到的影响仍在,行业现在面临重塑形象的问题。”王长田表示。

除了信任危机,资本也在不断逃离,王长田指出:“去年以来,资本大退潮,行业内上市公司市值大衰退也是重要原因。从2016年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市值高峰到现在,整个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平均下跌72%,现在影视公司市值只有过去三分之一不到,一家上市公司市值跌个80%是正常跌幅,这种情况下资本是无法进入的,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我们大量影片找不到资金去拍摄,今年,无论是申报电影备案还是电影开机数量都在严重下滑,大家都在观望、等待、犹豫不前。”

电影下游渠道的反馈则更加加深了行业的焦虑。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9年1~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和观影人次的同比增速均为负,出现2011年来首次下降。2019年1~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累计249.41亿元,同比下降6.35%。在观影人次方面, 2019年1月~5月观影人数仅为6.89亿人次,相比2018年同期减少了约1亿人次。

这方面,有制片与院线双重业务的博纳影业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感触尤为深刻:“去年票房609亿元,平均到每一天就是1.68亿元,而今年迄今为止,有40多天每天平均票房大约三四千万,足见市场很冷淡。去年电影观影人次为17.3亿,今年仅前五个月就同比减少了1亿人次,要维持票房继续增长可谓困难重重,需要我们所有电影人加倍努力产出大批优秀影片。”

随着5G、超高清技术的落地,电影院是否还能吸引这么多观众走进要打一个问号,电影人独有的院线渠道也在遭遇冲击。于冬表示:“影视剧公司已在给三大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打工了,对于头部电影公司,只能仰仗电影院的发展,而未来5G的发展,带来很多可想象的播放载体的发展,也在对电影院提出更高要求,未来电影院如果不能提供更好的沉浸式视听体验,或电影制作的技术不能提升到世界顶级水准,就等于我们将市场拱手让出,而大量本土电影公司也可能沦为BAT旗下内容平台的定制内容供应商。”

行业渴望“减负”

对于未来,王长田认为,重树行业信心是第一要务,同时,政策的扶持也尤为重要。王长田认为:“中国电影人十分努力,电影工业化、讲故事能力在未来都会有很大提升,且提升的速度将很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而当前最大问题是信心不足,因此,提振电影产业信心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政策扶持依旧是电影人内心渴望的。如今,民营影视公司融资难、负担重,且普遍为轻资产运作,但电影又是资本密集型的项目,资本寒冬之下尤为艰难;与此同时,影视企业还要面对电影专项资金、与院线分成等负担,如何给影视企业减负成为热议的话题。

于冬在电影节论坛上指出,希望电影产业能够少征或免征电影专项资金,他表示:“电影专项资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电影产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专项资金是税前票房的5%,到2018年,全国600亿票房中有300多亿是国产电影,那专项资金要收走15亿。”

在于冬看来,专项资金已经给一些电影公司带来较重的负担。“去年博纳有54亿元票房,税前5%的专项资金,就是2亿元以上,这对一家企业来说负担还是很重的。尽管我们的一些重点影片也得到了一些资助,但这些资助规模较小。”

于冬提出,电影专项资金,能不能免征3年,休养生息?让制片方和院线获得缓冲,尤其是在电影行业下行这个阶段,要鼓舞大家,共克时艰。

王长田表示:“5%的专项资金有调整的必要,但我觉得还不够。在全国各个行业都在减税降负的今天,电影行业到底减税降负多少,现在是没有方案的,亟待提上议程。其次,需要改革不合理的电影市场利益分配机制,比如院线和片方的分账比例就极为不合理。如果你是电影的投资方,你能够拿到的分账,相当于100元票房里面只能拿到30元钱,这个比例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最低的,且已存在多年,对电影制作的投资积极性带来很大打击,这也是我们电影内容公司制作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变分账结构,建立鼓励内容创作的分账体系,对中国电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内电影公司的票房分账比例或许并不高,但这并不代表院线方的日子就好过,如今,国内大批影院倒闭潮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那么票房分账比例该如何设置呢?于冬表示:“提高制片方票房分账比例是对的,但也需考虑到当下电影院线面临的困境,分账比例什么时候调整、该如何调整还需要经过充分科学的论证。”

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国电影政策已到了需要深化改革的时候。“我觉得中国电影改革已经到了深化改革的时期,我们也希望从政府到行业通过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把脉,为行业进一步发展做铺垫,推动产业继续进步。”于冬表示。

万达影视总经理姜伟指出:“现在影院端已高度市场化,我觉得完全可以在专项基金如何使用上做一些新的考虑。在补贴方面,很多国家对于电影有大量补贴,通过税收优惠或者是返还的方式来实施,效果非常好,像新西兰电影产业可以有25%到40%的退税,我觉得中国完全可以也具备这个条件实施类似的扶持政策,我们希望有好的退税政策,帮助我们的电影产业继续成长。”

困难与机遇并存

虽然电影产业的危机重重,但希望仍在,去年电影产业的困境中,依旧有许多给人希望的闪光点。

“2018年中国电影类型、美学、票房都取得了突破,社会影响力巨大,一批优秀国产影片不仅在票房上取得成绩,而且在社会影响力上也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从去年年初春节档的几部大片《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到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国庆档的《无双》……这一批优秀国产影片挑起了大梁,为市场贡献了63%的票房占比。所以2018年是中国电影人用自己的情怀跟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奉献了一大批优秀国产影片,使得票房历史性地突破了600亿大关。”于冬感叹。

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刘嘉称,虽然中国市场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飞速发展后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但中国电影市场仍然是全球电影产业的支柱,与北美市场一起,引领全球电影产业发展。今年电影节上发布的《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电影走向平稳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呈现六大新亮点,这六大新亮点构成了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基本面,推动中国电影进入健康发展轨道。这六大亮点主要是指:《我不是药神》拉动了现实题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主流;《红海行动》以口碑破解票补依赖,口碑驱动成为产业共识;中美合拍《巨齿鲨》实现全球票房拓展,为后续国际化合拍提供借鉴;进口片题材开始多元化;黄金周票房效应预期调整,电影内涵重要性提升;互联网宣发发挥关键角色,成观众重要认知和购买渠道等。

刘嘉指出,相比北美,中国观影群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而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向好这一大趋势不会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也在给电影产业带来新的驱动力。电影节上,代表互联网电影新生势力的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表示:“互联网的发展悄然改变着传统电影生态与格局,危机意识之外,从业者更应当看到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给电影产业带来新的增量。”

在亚宁看来, 互联网给传统电影带来的“增量”具体体现为三个层面:平台受众层面,以爱奇艺为例,2019年第一季度的会员体量达到9680万,比上年增长800余万,受众群体以及付费模式发展增速,不仅为平台的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新技术应用和目标人群挖掘搭建良好基础,更令传统电影在互联网上的收益能够反哺片方、影院;内容形态层面,网络大电影的繁荣也给电影产业输送了大量内容和人才,过去几年,网络大电影上线已经超过1000部,新的内容形态令更多行业新人有了接触电影、从事电影行业的机会,给予了青年创作者广阔平台;传播渠道层面。互联网给传统电影在影院、电视、DVD之外,增添了新的网络播出平台,且产生互联网版权,给片方增加新收入的可能性。

电影产业该如何修内功

在困难与机遇面前,电影产业如何把握机遇成为产业实现新繁荣的关键。那么当下电影产业该如何勤修内功?

首先,在内容提升方面,中国电影人还需要继续努力。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疲于押注爆款、打击盗版,不如扎实练内功”成为多数电影业人士内心的共鸣,当一部小成本制作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在中国市场票房超过3.7亿时,无论是国际电影市场上的经验老到的职业买家,还是一直在追赶好莱坞标杆的中国影人都突然惊醒,在票房面前,商业和艺术并非无法做到兼顾,而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更愿意走进影院,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支持自己喜欢的电影。中国电影要继续创造高票房,打造大量优质电影内容是关键。

其次,在人才教育上,中国电影人还需要加把劲。业界指出,相比好莱坞,中国电影制作水准还有很大差距,这背后核心原因就是人才缺乏。上海温哥华电影院学院执行长蒋为民指出,目前中国影视类的院校有300多所,重点大学达到了30所,每年影视类的专业报考人数不断在攀升,但很多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到社会以后,却很难进入行业。

可以说,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面临严重的产学脱节的问题,作为产业平台方代表,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表示:“因为缺少中间环节,很多从专业院校刚毕业的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等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爱奇艺等互联网公司的出现有望搭建中间环节,鼓励青年导演拍摄一些成本相对比较低的网络大电影、网剧,让他们将来能有机会完成更多的创作,这是非常关键的实践。此外,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企业也要与电影学院加强合作,爱奇艺与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相关合作,都为青年影视人才搭建了进入市场创作的新通路。”

最后,在打造电影工业化方面,中国电影还落后较大。普华永道合伙人马骁俊指出,电影行业已经脱离野蛮的爆发式增长阶段,走入充分竞争时代。随着市场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增加,以及影视项目单体投资规模的日益走高,市场对电影工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之路也必须加快步伐。然而,目前现状并不乐观,《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表示:“中国的电影行业还处在工业化最开始的阶段。在我做了《流浪地球》之后,才知道工业化这条路有多难,我们跟好莱坞有多大差距。”

如何找到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路径?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表示:“工业化的落地最重要的是标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标准化对我们这个行业发展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第一个是建立广泛的认同;第二就是经验和技术的留存;第三就是减少不确定性;第四是提高行业效率。”

当然,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产业上下游持续学习和努力。

在做到以上的基础上,中国电影也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正如阿里影业董事长樊路远所言,电影产业目前进入亟须沉淀的阶段,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人口基础,具备持续超越的优势,但在内容品质层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就让大家对中国电影拭目以待,期待电影人能够抱团御寒、迎难而上、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