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还没听过Vlog,那你真out了。

但Vlog究竟为何物,估计也没几个人能说清楚。

从2018年起,就被国内各社交平台预测要“爆”的Vlog,到现在依然不温不火,唱衰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

Vlog在国内真的水土不服吗?接下来会有哪些破圈动作?未来的走势会是什么样的?

笔者从Vlog的特性、破局难点、如何本土化等方面,来为它找到在国内发展的新可能。

Vlog究竟是什么?

就在几天前,曾为短视频限定时长(15s)的抖音,不但全面放开「1分钟视频」发布权限,并且大力推出“Vlog10亿流量扶持计划”,鼓励用户进行Vlog创作。

在B站、微博、企鹅号等平台大力推广Vlog之后,抖音此举被认为是正式入局的标志。

我们先科普一下Vlog。

Vlog是由Video(视频)和Blog/log(日志)两个单词组合而成,字面理解就是视频日志。

2012年,YouTube上出现了第一条vlog,之后Vlog在国外蓬勃发展,几乎每小时都会有超过2000条诞生。因此,youtube也成为Vlog上传数量最多、点击量最多、创作者最活跃的视频平台。

除了普通Vlogger,平台也吸引了大量明星Vlogger的入驻,她们会跟观众分享自己的日常,播放量也相当可观。

而其中堪称最强的Vlogger——Casey Neistat,在YouTube上有超过1100万订阅用户,他4年前在34岁生日当天拍下的第一个Vlog,播放量已超400万次。

Vlog在国外如火如荼,流量变现之路也走上正轨,因此,国内各社交平台也积极将此新型视频方式引入国内。不过,却一直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

其实,Vlog进入国内时间并不算短。大概2016年左右,就已经有一部分Vlogger开始在微博、B站、VUE app上发布Vlog,且在小圈子里激起不小的水花。Flypig、王晓光、井越等,也凭借着强烈的个人态度、精美的视频画面、有趣的讲故事方式等,成为Vlog圈子里的KOL(关键意见领袖)。

眼看Vlog开始进入小众圈层中,只要按照国外Vlog的发展道路走——先有一批Vlogger作为领袖做出优秀作品,之后引领大众进行创作,破圈到主流短视频形态中也不是问题。

然而,在关键的破局年份——2017年到2018年,国内短视频市场上,抖音和快手横空出世,尤其是抖音凭借15秒的时长、有模板、有趣味、有红人的特点,迅速占领短视频领域,掀起一股抖音浪潮。

相比起记录日常生活的视频博客——Vlog,抖音的内容相对简单,并且在创作上更加容易。对比之下,Vlog未免显得寡淡了许多。在抖音快手的夹击下,Vlog的关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增长。

随着抖音DAU破亿,大众对这种低创作门槛、“秀”大于“纪实”、内容严重同质化的短视频,已经开始失去热情,当各大短视频平台在寻找下一个风口的时候,一直在小圈子里默默发展的Vlog终于被“看见”。

而2018年的Vlog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则是因为一位女明星:欧阳娜娜。欧阳娜娜通过Vlog记录她留学的日常:独自在外求学,为了完成作业拼尽全力,为减肥只喝水,但同时也展现了她活泼开朗、元气十足的一面。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观看欧阳娜娜的日常,了解了Vlog这种短视频形式,并且意外发现,还不错。

国内Vlog困境:
UGC向PGC的困难过渡

因此,从2018年年底开始,不少微博、抖音、B站的短视频KOL,开始尝试拍摄Vlog。各大视频平台大力扶持下,Vlog的数量已经有了显著提升。比如,B站Vlog日更已达千条,播放量也接近百万。

但是Vlog依然没有大火,相比较抖音当年“出圈”的各个国民级短视频作品来说,Vlog似乎依然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爆款”。

原因是什么?

首先,很多Vlogger对Vlog的认识只是浮于表面,把它当做记录生活日常的工具,拍摄出来的视频更像是流水账作业。

乱晃的镜头、毫无美感的构图、随意的配音和解说,对观众来说,这种人人都能拍出来的“日常”并不具有吸引力,当然明星的日常除外,比如欧阳娜娜和邓紫棋。

其次,大部分短视频KOL,都是各大视频平台的流量大户,他们要么习惯搬运(B站),要么习惯用模板(抖音),要么就是单纯的“表演”(抖音+微博+快手)。

而对于需要输出个人观点、个性态度、以及具备讲故事能力的Vlog来说,他们还没有做好学习和适应“创作”的准备。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Vlog创作需要兼顾摄影、编剧、表演、后期剪辑配音等数职,虽然仍然是对自己生活的客观呈现,但是需要有主题、有态度,需要掌握一定的审美技能,需要能在镜头前表现自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专业编导,而Vlog在某种意义上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纪实片。

除了创作门槛较高,它的设备门槛也不低,不同于抖音、快手等一个手机玩天下的随意,Vlog对于镜头要求较高,因此很多Vlogger需要购买专业设备来进行拍摄。

由于门槛较高,专业性人员的缺失,国内视频平台对Vlog缺少明确定义、明确推广方式和运营方向。

时,由于缺少MCN机构专业化的运作,对Vlogger的培养,也没能进入到“工业化”阶段,Vlogger仍然以“单打独斗”的方式出现,不利于Vlog的集中爆发。

在Vlog诸多限制条件之下,能在Vlog圈子里做出自己特色作品的KOL们,就十分珍贵了。

然而,在高门槛、高质量输出的情况下,对于观看者来说,也无形中设定了门槛。不同于抖音、快手等“大众”化流水线视频,Vlog的观看需要带着审美、带着感受,甚至带着思考来进行,在高强度工作之后,多少观众愿意投入到“深刻”中来,而不是在抖音和快手上“哈哈哈哈”地杀时间呢。

突围之路:借助优势,发展特色

既然国内没有跟国外同步,而是快速走了另一条UGC短视频之路,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更加倾向于PGC的Vlog,会走出一条符合国内短视频发展特点的本土化道路。

首先,扩大影响力和入圈者——通过吸引官方KOL的加入,突破圈层,扩大使用人群,完成从小众向大众的过渡。

比如明星Vlogger加入,用Vlog展示“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突破圈层。明星可以通过向粉丝展示自己“非营业”状态的日常行为,开启与粉丝互动的新形式。同时,用名气吸引观众猎奇围观其日常生活,将Vlog这一日志记录的类型进行粉丝间的普及,进而引发粉丝对此视频类型的效仿。

再如,模仿XX的日常、比如混剪XX的日常等,都有助于Vlog从小众向大众的过渡和转型。

同时也有官方、专家Vlog的开启。如同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抖音账号的开启一样,在各大平台大力推广Vlog的时候,极有可能争取各大官媒、领域专家的入驻。Vlog作为“双微一抖”以外的发声方式,可以拉近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其次,继续培养头部优秀的Vlogger成为KOL——让更多习惯遵循国外传统的Vlogger,用传统的方式创作更加专业、更加具有个人风格的Vlog。

比如,对于一部分经常上youtube创作者来说,与youtube平台内容和形式更贴近的Vlog形式,更适合他们来模仿——强烈的个人意志体现,通过视频输出个人态度和观点,会讲故事会后期制作。

他们根据自身建立的标签,来寻找适合的合作对象进行变现。比如Flypig这位KOL,已经开始接充满个人风格的手机测评广告了。

再次,重复“抖音”“快手”的强运营之道——降低创作难度,在视频、社交网站、短视频APP上,推出浅显易懂、快速上手的Vlog模板,重复短视频爆款之路。

各大视频平台极大可能去研究和搬运youtube、Facebook等平台的超高播放量Vlog,通过对其进行分解,作为模板引入,成为“新手入门指引”。

再加上视频平台强运营的经验,与KOL合力推出容易引发共鸣的内容,简易版的小而美Vlog也将成为一种创作趋势。

最后,号召原短视频平台的网红和视频博主们,创造出具有国内特色的Vlog——在视频、社交网站大力补贴之下,最早吃到短视频红利的视频博主们,更有可能投入到Vlog蓝海中去分一杯羹

拥有“美妆”、“搞笑”、“宠物”、“土味”等标签的他们,极大可能继续围绕此类话题进行创作。比如“一只猫咪的日常”、“一场美妆直播的准备过程”等,扩大“日常”范围,让“日常”更有观看性和噱头。
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对于国内的Vlog来说,目前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已经是良好的信号。虽然缺少MCN(全名Multi-Channel Network,可以理解为掌握并运营着PCG们的机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变现压力,同时给了更多Vlogger创作的空间和自由度。

希望在还未进行工业化作业的时候,更多有想法有态度的Vlogger能抓住自由,创作出更多好作品,开启国内Vlog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