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导师元素,网友直呼《我是唱作人》像极了《歌手》。相信这让不少人等着看王源化身“最严导师”的看客大失所望。
从快男超女开始,导师成为选秀类节目的固定单元,李诞曾在《吐槽大会》上吐槽“选秀这么多,选手们早都学精了,去参加节目都先看一看评委阵容。”
对于导师,大部分人还停留在“XX导师慧眼识珠,为其转身”的时代,其实这已经概括了导师的主要职责——做出评价和选拔人才。
不过近两年可圈可点的选秀节目就那么几档,而“导师”却成为综艺里的香饽饽,不管什么“闲杂人等”都能找到一档节目混个导师当当。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导师在综艺中的作用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
从专业性到话题性
2007年《快乐男声》西安赛区的预选赛第二场,评委郑钧和杨二车娜姆因为对选手晋级的标准不同,在现场发生矛盾,直至引发激烈的争吵。事后郑钧面对媒体表示只要有杨二车娜姆这种评委,《快乐男声》就不是在选拔“男声”,而是在选拔“男色”,那么他也没有再留下来继续当评委的必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早期选秀节目即便存在杨二车娜姆这样的“争议型评委”,但如同郑钧这样更注重专业的评委还是主流。
快男超女的评委因专业素质高,普遍金句频出,犀利十足,不过除了水木年华、高晓松等几个明星以外,大部分评委都逐渐失去了姓名。
在《中国好声音》,“评委”完成了向“导师”的过渡。二者的区别不仅是title的变化,更是在综艺中角色的转变。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基本上都是实力与流行度俱佳的歌手,即便没有犀利的言论,《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也远比快男超女的评委有存在感。
能吸引到观众的眼球,就有开发的价值。《中国好声音》让寻找话题性导师变成了后期综艺的“头等大事”。
于是事情就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杨幂担任《明日之子》的导师,归国四子成为各个领域导师的热门人选,和机器人毫不搭边的郑爽、撒贝宁等人也在《这就是铁甲》中过了一把导师瘾。
选择明星的目的昭然若揭,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些流量的获得终究需要付出代价。
●喧宾夺主
第一期《中国好声音》冠军梁博还在收割迷妹,最后一期冠亚军早已失去姓名,这当然与节目火不火的问题有关,但导师明显已经成为节目最大的看点。
包括多档小鲜肉参加的综艺节目,冲着追星去的观众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制作方要想“节目不被撕”,就必须对偶像好一点。如此一来,许多节目的中心都开始偏移到导师身上。
●节目负累
有人将流量导师比作不定时炸弹,确实形象生动。不少综艺都面临着种种导师带来的难题,《明日之子》薛之谦摔麦、《即刻电音》大张伟张艺兴粉丝节目现场互撕、《这就是街舞》王嘉尔违约等等都成为家常便饭。
粉丝认为不尊重自家偶像,观众认为炒作手段太低级,到最后节目组还要粉丝观众两头哄。不仅自家身心疲惫,节目口碑还会大打折扣。
●难以服众
“我就不服不如我的评委来点评我!”李诞吐槽陶晶莹的一句话道出多少人心声。流量导师不服众早就不是秘密,然而为了维护形象还是有大把流量伪装技术流,化身“最严导师”。标准高当然没错,但“双标”却很可怕。
“你别管我行不行,反正我就是有权利觉得你不行”,如果导师的信条都是如此,那和键盘侠又有什么区别呢?
“标题党”
标题党是指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当然,在综艺里也存在标题党。
综艺想要吸引大众的眼球,也要颇费一番心机找噱头,而对于选秀类、竞演类综艺,导师是最容易打响的第一张牌。
《中国有嘻哈》中的吴亦凡大概是最好的一个例子。直到今天来看,吴亦凡的加入,都是一笔好买卖。
对于节目来说,嘻哈作为小众领域,需要一个流量作为领路人,黑红也是红,只要有人看,请流量就有意义;
而对于吴亦凡来说,一来参加综艺可以增加曝光,另一方面如果能洗白再好不过,事实证明,不少流量都是通过扮演“严格导师”扳回一局。
鲜肉时代容易带给综艺一个错误认知:流量来自明星,于是产生了大量综艺砸钱请明星撑场面。
这种现象当然不止出现在导师类综艺上,然而导师类综艺确实最容易遭到反噬的综艺类型。要知道如果流量不能来自内容质量,那么劣质流量及其容易坍塌。
除了用“小鲜肉当导师”赚取眼球以外,跨界也是常用噱头。
说好听叫跨界,实质就是只想找个明星,赚点关注度。《中国新说唱》找来歌手邓紫棋,节目中频频说出“我可以帮你唱hook”,对嘻哈领域的专业程度可见一斑;《明日之子》也是成了杨幂的个人秀场,导师身份仿佛成了次要关注点。
其实越来越多的综艺开始为明星寻找新的,看起来不那么容易“被骂”的头衔,如“制作人”、“星推官”、“召集人”等等但观众和选手们并不承认这里面的区别,《中国有嘻哈》中GAI还是将制作人吴亦凡等人成为老师。
网综追逐流量无可厚非,但要学会让流量各安其所、各司其职,而不是莽莽撞撞拉一个明星就交差了事。
《偶像练习生》给张艺兴了一个全新身份“全民制作人”,当然,这次改变的不再只是title,张艺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主持人的成分比导师更大一些。
比起《中国有嘻哈》时的吴亦凡,张艺兴引起的抵触看似小了很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偶像练习生》中,导师由较为专业的李荣浩、欧阳靖等人来扮演,而张艺兴则站在危险线以外。
分工明确,是综艺在选择导师时的可用思路。针对流量和专业不同的标准去定位导师,可以避免以次充好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创造营2019》光明正大的选择迪丽热巴作为“男团发起人”也不会让观众反对。
后记
从专业评委,到实力与娱乐兼具的导师,再到如今选明星不求实力只求综艺效果,显然,用导师当噱头的算盘已经敲不响了,综艺该为自己另寻出路。
《中国好声音》盛极一时之下,《歌手》勇敢打破了这一模式,让神仙阵容亲自上阵,开创了音乐综艺下一个传奇;而如今流量们已经轮番当了一遍导师了,下一步,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