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备受瞩目、荣获奥斯卡四项大奖的音乐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国内登陆院线。这部以皇后乐队天才主唱Freddie Mercury为主线,讲述皇后乐队从成立到迈向辉煌的摇滚传记电影在北美、欧洲、澳洲、日韩等地均收获理想的票房战绩。据Box Office Mojo统计,截至4月7日,《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全球累计票房8.99亿美元,其中北美票房占比最高,达到2.16亿美元;日本票房占比第二,共计1.1亿美元,该片也成为了2018年日本年度票房冠军。《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票房收入超越了同期上映的音乐剧情片《一个明星的诞生》,也超越了历史上所有同类型的音乐传记片,将2015年热门音乐传记片《冲出康普顿》挤下同类型电影票房第一的宝座。

音乐传记电影北美票房排行榜

(数据来源Box Office Mojo)

《波西米亚狂想曲》到底具备怎样神奇的魔力,使得它能够脱颖而出,赢得票房突破,成为年度现象级电影和话题电影?为什么与大众口碑和票房成绩不符的是,媒体和专业影评人对其评价不高?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皇后乐队的广阔粉丝基础和跨时代影响力是电影票房成功的关键

《波西米亚狂想曲》能够获得成功,在于它是一部讲述英国殿堂级摇滚乐队——皇后乐队的电影。皇后乐队在全球广阔的粉丝基础和它跨越时代的影响力,是这部影片票房制胜的关键。对于以前不了解皇后乐队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会意识到,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We Will Rock You” 和“We Are

The Champions”这些歌曲原来都是皇后乐队的代表作!观众也能够通过电影中皇后乐队频繁而精彩的现场演出,尤其是最后让人热血沸腾的长达20分钟的LIVE AID演唱会现场,感受到皇后乐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超高人气。要知道,在这场规模宏大、众星云集的演唱会上,演出时间最长、演唱曲目最多的就是皇后乐队。

我们无须将皇后乐队与摇滚音乐史上其他的著名乐队——诸如披头士、滚石、齐柏林飞艇等一争高下。从皇后乐队的歌曲排名和唱片销量,就能看出乐队的地位及受欢迎程度。“A Night At The Opera”作为乐队出道后的第四张专辑,在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中连续四周夺冠,专辑中的主打单曲“Bohemian Rhapsody”也是在英国和全球范围内最畅销和最受欢迎的摇滚歌曲。皇后乐队首张精选辑“Greatest Hits”在英国销量六百万张,是英国历史上销量最高的专辑。单曲“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和“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曾先后获得美国Billboard百强单曲榜冠军。这些傲人的成就奠定了皇后乐队在摇滚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皇后乐队的歌曲是如此富有感染力,兼具流行元素和实验创新的特性,富有诗意和深度的歌词也让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他们的歌曲拓宽了摇滚音乐的边界,对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后,皇后乐队的许多专辑又重新打入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前排位置,其王牌专辑“Greatest Hits”占据了英国2019年畅销音乐专辑排行榜的首位,这也体现了皇后乐队音乐经久不衰的魅力和跨时代的影响力。

据说,看过皇后乐队现场演出的人,都会被主唱Freddie Mercury的舞台魅力感染和折服。虽然我们没有机会亲眼看到皇后乐队的表演,但电影已经尽力为我们重现了皇后乐队的迷人风采和高光时刻。《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对皇后乐队和主唱Freddie的致敬之作,从道具造型到舞台表演都做到了极为精准、细腻的还原。对于皇后乐队的铁粉来说,能够有机会在大银幕上观看皇后乐队在LIVE AID演唱会的“超清修复版”演出,就已经值回票价。

曾经,皇后乐队的歌曲畅销,其专辑在全球总销量超过1.5亿张,这一骄人成绩是依靠庞大粉丝群体的共同力量实现的;如今电影实现票房突破,也是粉丝经济作用下的一种价值变现。皇后乐队拥有广阔而忠实的粉丝群体,“皇后乐队全球粉丝俱乐部”(The Official International Queen Fan Club)聚集了全世界的皇后乐队粉丝,粉丝们在同名网站上发布有关皇后乐队的讯息,定期举办活动。这也是世界上运营年头最长的摇滚乐队粉丝俱乐部,至今已有45年历史,足以反映皇后乐队粉丝的忠实度和高黏性。而数量极为可观的粉丝群体即是电影定位的核心目标受众。

换句话说,《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粉丝向”的电影。从全球各地的票房表现上看,美国、日本和英国是该电影票仓的主要分布区,皇后乐队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也比较大,拥有更广阔的粉丝基础,符合电影是由粉丝带动票房增长的判断。《波西米亚狂想曲》也的确是一部能极大地勾起粉丝们怀旧情怀的电影,影片对于人物、道具和场景的还原程度都非常高,既能够满足粉丝们对银幕上“音乐偶像”的期待,也能够满足他们想要重回七八十年代摇滚时光的心愿。

除去皇后乐队的加持,这就是一部“流水账”叙事的音乐传记片

《波西米亚狂想曲》在知名大众评分网站IMDb获得8.1分;在豆瓣获得8.7分;在烂番茄的爆米花指数为86%,这些数据表明,电影赢得了良好的大众口碑。但是在媒体和影评人的文章中,这部片子没能得到太多正面评价。烂番茄的整合数据显示,全网有39%的影评人给出负面评价。内容的空洞,叙事的俗套,是电影被媒体和专业影评人诟病的主要原因。评论称,“除去皇后乐队震撼人心的歌曲和现场表演,电影的其他部分显得乏善可陈”;“叙事平庸、碎片化、剧情缺乏创新”。《谁愿永生》(一本描写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的知名回忆录)的译者陈震曾这样描述Freddie Mercury:“他如花火一样燃烧,升到最高处,享尽最放浪的人生,看尽生命至艳的繁华,然后便熄灭在浩瀚的繁星中”。而对于这样一个非凡的男人和乐队来说,电影实在太过平凡了。

从叙事上看,《波西米亚狂想曲》采用了好莱坞音乐传记片常用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叙事模式。这个叙事框架显然没什么新意,而且想要在2个多小时片长的电影中涵盖Freddie Mercury和皇后乐队横跨20年音乐生涯的重要事件,也有很大的难度。


好莱坞音乐传记片的线性叙事模式

影片从Freddie还是机场行李搬运工的时期开始展开剧情,开篇即展现了Freddie的特立独行,这使得他与严厉的父亲有较大的矛盾。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属于印度帕西人种的Freddie在英国实际上是二等公民。极具歌唱天赋的Freddie骨子里非常骄傲,但种族问题和受龅牙影响的外貌又让他很自卑,这使Freddie成为了一个矛盾而又敏感的混合体。受到成员认可并加盟乐队后,Freddie逐渐展现了自己出众的才华,成为了乐队里最受瞩目的主唱。

影片很快进入了以皇后乐队演唱会日程为分隔的、连续性的情节高潮,也就是在这一部分,电影越发呈现一种浮光掠影的观感,皇后乐队取得的辉煌成就被略显生硬地罗列在一起,浓缩在电影几十分钟的片段内。在成名期,Freddie愈发自我膨胀,随着名气而来的不仅有财富,也有他与朋友渐行渐远的空虚和孤独。之后,Freddie的黑暗期也悄然来临,他被经纪人Paul利用和欺骗,后又因纵欲而感染上艾滋病…

最后的“救赎”是通过为非洲埃塞俄比亚大饥荒募捐的大型慈善演唱会“拯救生命”(LIVE AID)实现的。这是一场汇聚了全世界100多位著名摇滚乐巨星、空前绝后的演唱会。皇后乐队四位成员通过这次义演重新合体,20分钟的表演共募捐到100万英镑的善款,真正做到了用音乐的力量来拯救生命。电影高度还原了皇后乐队精彩绝伦的现场表演,这20分钟也成为了电影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场皇后乐队音乐生涯中最有意义的演出,导演也让Freddie得到了“救赎”,他实现了自我和解;与至交好友Mary、皇后乐队的成员和至亲家人都修复了情感关系;重要的是,Freddie终于找到了那个“对的人”——Jim Hutton,Jim此后一直陪伴着他,直到他去世。

遵循着好莱坞音乐传记片叙事的旧框架,《波西米亚狂想曲》就这样完成了公众人物Freddie Mercury在电影媒介中的人生重构。可以看出电影着重展现了Freddie的音乐才华,而对围绕他产生的争议做出淡化处理。音乐和振奋人心的摇滚乐现场演奏是电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叙事则相对弱化了。虽然电影中的情节都是精心筛选出来的;为了使影片更为紧凑、更有戏剧张力,部分事件也进行了顺序调整和改编,但因为容纳了太多的内容素材,电影存在堆砌事件、流于浅表的问题。在处理Freddie生活、精神和情感方面,电影没能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在很多关键情节上都是浅尝辄止,给观众一种走马观花的感受。

事实上,《波西米亚狂想曲》已经堕入“流水账”式叙事的窠臼。叙事的薄弱也是这一类型电影近10多年来在票房上难以有所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皇后乐队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加持,笔者认为循规蹈矩、叙事平庸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也不能够取得如此理想的票房成绩。

音乐传记类电影通常拥有非常丰富和优质的故事素材,如何将这些素材运用到电影叙事中,是创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一些没有采取“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景式描绘,跳脱出老旧叙事框架的同类型电影,就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比如音乐传记片《席德与南茜》(1986)和《莫扎特传》(1984),这两部电影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叙事角度和与音乐调性相符的影像表达。《席德与南茜》以主人公绝望而浪漫、疯狂而张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英国流行朋克乐队——性手枪乐队(The Sex Pistols)的贝斯手兼合唱Sid Vicious的真实事迹。是一部充满虚无主义感的高分邪典电影;《莫扎特传》(1984)则从一个嫉妒莫扎特的反派角色——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视角,呈现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和人生。光彩和绝望、灵感与嫉妒,这些矛盾对立面使得电影的主题内容得到凸显。

对于一部音乐传记电影来说,音乐的呈现是其灵魂,而剧作和叙事则是电影的骨架。《波西米亚狂想曲》之所以让人感到有所缺憾,是因为它缺少一个能与杰出的皇后乐队和其旷世歌曲相匹配的电影骨架。影片平庸的叙事和浮于表面的剧情,显然不符合皇后乐队极具创新和开拓意识的精神。

而《波西米亚狂想曲》能够在叙事和剧情弱势的情况下获得票房成功,主要归功于皇后乐队在全球广阔的粉丝基础和跨时代影响力。“皇后乐队”已经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2018年乐队还获得了第60届格莱美终身成就奖,为同年上映的传记电影带来了良好的宣传契机。当然,演员的成功演绎,与电影对皇后乐队演出现场和幕后音乐制作的高度再现也是电影不可或缺的优势。

总而言之,《波西米亚狂想曲》为观众带来的是全景式的皇后乐队,和一场点亮记忆之旅的现象级演唱会。它能够激发粉丝的怀旧情怀,带他们重回过去那段激情摇滚的岁月。对于皇后乐队的粉丝们和这部音乐传记片来说,实现这些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