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三年的VUE给人的印象是低调而缓慢。2016年3月成立,VUE一直安安静静扮演着一个视频工具的角色,一路拿到了真格基金、贝塔斯曼、九合创投、愉悦资本等机构的投资,到2019年,总安装用户突破1亿,获得App Store超过120个国家首页推荐,你却鲜少能看到关于这家公司的新闻。
变化发生在2018年,较大的两次版本更新都是在这一年完成的——先是在7月发布2.0版本,开放了社区模块,之后又在12月发布3.0版本,伴随产品更名为“VUE Vlog”,这家视频工具起家的公司正式转向了Vlog社区。
在创始人邝飞看来,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早在创业之初,VUE就打算做社区,当时给天使投资人展示的公司愿景是,“手机用户首选的视频创作和分享平台”。2017年,公司开始研究Vlog,到年底时就已经把社区接入方式等设计出来了。
“我们一开始想做的就是社区,但这件事的关键点是内容和人,用户和内容从哪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当时觉得,创作工具就是 VUE 的突破口。” 邝飞告诉记者。
从工具到社区
2016 年,短视频市场上的玩家已经有秒拍、美拍、快手等等,从豌豆荚出来创业的邝飞仍然选择押注短视频。
他对这个选择有着自己的判断:记录和分享是人们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强需求,与此同时,媒介发展的轨迹是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视频可以有短有长,娱乐的严肃的,但大趋势是视频一定会替代图片。
在选择工具作为突破口后,邝飞为VUE 规划了“UGC 三部曲”——入门、进阶、分享,对应着用户在使用上的不同阶段。
第一版产品的定位是帮用户快速创作出一个简短但有高级感的小视频。微信在2016年末开放上传本地视频的权限一事,成为 VUE 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凭借高质感滤镜和交互友好的操作页面,用户把视频发到朋友圈往往能得到不少认可,由此推动了VUE的第一波发展。
引领用户入门以后,VUE开始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帮助用户做出带有主题性的视频,时长从 10 秒慢慢到了 30 秒、60 秒,同时也开始筹备社区,在产品内设置入口累积优秀的创作者和内容。直到2018 年 12 月底,VUE已经累积了过亿用户,才把产品切换到现在的3.0 版本。
新版本在工具层面更大程度开放了视频编辑功能,增加了“自由拍摄”模式,由原版10秒拍摄制作短视频拓展到了不限时长和分段数。
更大的变化是新增了社区功能,将原版本中“发现”模块升级为完整社区,包涵“综合、美食、旅行、摄影、宠物、日常” 等6个垂直频道,用户可将制作好的视频根据不同主题上传至频道内,并在社区内进行交流和互动。
邝飞介绍说,新版本的新鲜之处在于整个产品都是为 Vlog 设计的,用户打开VUE首先看到的不再是创作界面,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维度组织的 Vlog 分发界面。数据方面,目前VUE总安装量过亿,日活超过100 万,用户产生的优质UGC 视频每天在 5 万以上。
在互联网行业,工具型产品转型社区一直少有成功案例。最常被拿来举例的是美图秀秀。和美图相比,VUE的优势在于,用户生产的视频在内容消费属性和制作专业性上都更强。
但另一方面,就像此前一批想在国内复制Instagram的产品一样,制约它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许不在于产品本身,而是文化差异——大多数国内年轻人的生活根本没那么有趣。
可以想见,凭借工具产品时期的积累,VUE社区的冷启动应该不是问题,但能否持续激发更广泛用户的创作热情,并且通过适当的社区运营产生突破圈层的爆款,仍然有待观察。
培养腰部Vlog创作者
2018年下半年,从欧阳娜娜与今日头条合作更新《nabi的日常》、李易峰吴磊等流量明星们纷纷拍Vlog开始,原本在国内默默无闻的vlog开始在一些小圈层内走红。
Vlog是什么?从字面上来看,Vlog就是video blog的缩写,也就是视频博客。邝飞给Vlog 下的定义,是“以视频形式对个人生活进行记录和整理”。其中包含三个关键信息:视频、个人生活、记录性。由此,Vlog和之前更强调精心编排的短视频产生了区隔。
虽然在大众层面尚未进入爆发阶段,但视频平台们看中了Vlog的个人化和社交性,已经纷纷开启了扶植Vlog的计划。和微博、今日头条、B站这样的平台相比,VUE的优势在哪里?
在邝飞看来,大平台大都是中心化分发,VUE的优势在于能给平台上的普通 Vlogger 提供最大的流量,培养更多Vlogger。“我们能承接的是普通用户和已经在其他平台发展成中腰部的用户,这部分人的用户基数大,培养成本低,他们一方面需要流量分发,也希望在平台上获得社交关注。”
放眼整个行业,Vlog的热度让竹子、飞猪、井越等一批Vlogger走红,但中腰部创作者缺失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在Vlogger史里芬看来,中国的Vlogger只有头部和尾部,只有播放量百万以上和播放量三千以下。“微博上认证的大部分几十万粉丝级别的Vlogger绝大多数都是其他领域跨过来的网红。”
比起签约创作者,VUE认为,现阶段更应该做的是给予创作者引导、培养和鼓励,让创作者慢慢对平台形成黏性。
Vlogger “逆光纪” 2016年开始用VUE剪辑视频,目前在VUE上有18万粉丝。2017年,他从公司辞职周游世界,游历了全球五十个国家,并通过Vlog记录每段旅程。
使用VUE的几年间,“逆光纪”的视频风格从以拍风光的 MV 为主逐渐过渡到自述风格。在拍摄上,他一开始非常追求画面的精美,在研究技术手段上花了很多功夫,现在的重点则放在了增加故事性和个人感受上。
商业化规划
国内的Vlog尚未形成气候,谈论变现似乎有些早。但毫无疑问,这是想要全身心投入Vlog的创作者们最关心的问题。
国外Vlogger在YouTube平台上仅凭流量就能获得可观收入,当视频取得较高且稳定的点击率时,平台又会为其添加贴片广告,创作者的收入更加客观。启蒙了很多国内Vlogger的 Casey Neistat 在Youtube拥有超过一千万订阅粉丝,即使不拍摄品牌广告片,通过平台的分成也能获得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在商业变现上,国内的各大平台目前尚在探索之中。目前,微博承诺给出认证“微博Vlog博主”的 Vlogger相应的传播资源扶持,同时在商业变现方面,给予广告合作和加入MCN机构的优先机会。腾讯Yoo视频则采用分级制补贴,评级越高,创作者收益越多,每条视频最高可补贴30000元。
邝飞告诉记者,现在国内Vlog领域已经有一些商业化案例,但大都是因为这些Vlogger在涉足Vlog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影响力,比如,井越曾是人人网网红,竹子在开始拍摄Vlog之前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摄影博主。
对于大多数新人创作者来说,其粉丝量还不足以支撑商业化。所以,VUE的当务之急是跟Vlogger一起扩大规模,达到可以商业化的水准,“如果说一个Vlogger有50万粉丝就有商业变现能力的话,我们就要培养出一批超过50万粉丝的Vlogger”,邝飞预测,到2020 年时就可以规模化地推进商业化。
关于商业前景,邝飞并不担心。根据VUE提供的用户画像,70% 用户是女性,90% 的用户都在 18-35 岁之间,70% 的用户生活在大城市,有比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热爱生活,热爱分享。
品牌广告方面,虽然头部Vlog博主的粉丝量也就在百万左右,但其吸引来的用户可能也正是品牌广告最喜欢的那部分用户。同时,由于Vlogger在生活化的视频中现身说法有很强的个人说服力,所以“种草”的成功率也相对较高。
除了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打赏、素材售卖、版权内容等也是VUE正在探索的商业化机制。“我们还没有规模化提供商业化服务,但整个商业流程已经跑通了,现在我们的商业客户如果有比较合适的场景,就会让 Vlogger 参与,分享广告收益。”
“逆光纪” 也开始逐渐接一些商业活动,并通过VUE对接了和英国旅游局的合作。但在他看来,国内Vlog在商业机制上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不足以支撑个人成为专职 Vlogger。他并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完全商业化的博主,“我自己也经常在玩,旅行的主要目的还是把全世界走遍”。
目前,市场对Vlog商业价值的认识还在初级阶段,即使是井越这样的头部Vlogger接的大多也是OPPO这样和科技产品、拍摄器材相关的广告。
VUE和其他希望借Vlog崛起的视频平台仍然需要等待一个爆发的时机:在这个过程中,Vlogger需要扩大规模,平台需要建立良性的商业机制,同时品牌主们也需要一段时间认识和挖掘Vlog独有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