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几则小短讯:
1、广电总局多次下达通知,引导规范影视片酬市场。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影视制作方、影视播出平台多家联手声明抵制不合理片酬;
2、2018年11月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网站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明确全部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片酬不得低于30%;
3、全国电影工作者会议上,对于天价片酬这一现象,张艺谋认为,大家要自律,要加强自身修养;
4、吴京零片酬出演《流浪地球》。
说虽然现在“小破球”的热度已经过去了大半,大概下一次重上娱乐版首页,就是破“50亿”的那天,SO,那为什么要单独提要第4点呢?当然是有原因的~
作为代表着中国硬核科幻,成功引起全球关注,2019年票房破50亿的头号种子,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点燃了2019年电影市场的“第一把火”,而其之所以能够复刻出刘慈欣作品的原貌,制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科幻片,开创了科幻片的中国纪年,无疑与其投入大量资金精心制作特效与细节密不可分。
说的直白点,没钱拍不出科幻片!而《流浪地球》横空出世的背后不仅仅是大制作、高成本,还有一点不可忽视:丝毫都不天价的片酬。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吴京的零片酬出演了,以及他的倒贴6000万,当然吴京的这波操作收获了很多赞誉,但不要忘记了,其实他本身对电影也是一种投资,这6000万作为投资来说是有风险的,但是无疑他赌赢了。
换个角度理解,吴京作为一个演员,他能够得到收益的背后是电影票房越来越高,而不是制作成本中他被规定好的片酬。SO,让人不禁联想,以“小破球”等电影为例,是不是也暗示着中国电影制片成本的第二条道路已经出现?电影制作是否已经离开了天价片酬,开始趋向正轨呢?
天价片酬“欢腾”的这些年
说到演员片酬,大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天价片酬”这四个字,尽管明星与影片收益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很多人还是愿意把一部电影的好坏与演员片酬画上等号。
话说第一次感觉天价片酬是2007年上映的电影《投名状》,李连杰片酬是一亿元,刘德华一千六百万,金城武一千二百万,女一号的徐静蕾则是二百万。尽管在我们听来,觉得匪夷所思,但是导演陈可辛认为,李连杰完全值得这个价格。所以这种情况,就大概称之为对等片酬吧,演技=价格。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天价片酬变得司空见惯,不管演员是否有演技,是否能够撑得起票房,那些在网络时代能够引起“流量”的演员,开始心安理得的拿着天价片酬,源源不断的为电影市场注入“烂片”,并且将整个电影行业的风气“带坏”,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当崔永元掀开阴阳合同之后,引起了这么多连锁反应的原因之一,而天价片酬的例子更是多的数也数不完!
2018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概是最后消匿无声的《大轰炸》,下图是崔永元自己发出来的电影的片酬,而且据说当时范冰冰只拍摄4天,纯属客串。像刘烨、谢霆锋等被曝光的片酬也不敌配角的一半。如果按照当时片方所说的3.5亿投资,那么无疑演员片酬就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当然这部电影原本显示出来的表象“水更深”。
而目前还未上映的电影来说,还有例子。比如还在拍摄中的《叶问4》总投入3亿,其中甄子丹的片酬不仅仅是1亿,而是“1亿+分红”的模式,根据行业规律换算,这部电影票房要达到7亿以上才回本。《叶问》系列电影有这么大的票房魅力?接班成龙、李连杰的甄子丹真的值“1亿+分红”片酬?尽管作为《叶问4》监制的黄百鸣表示:超值,但是小编还是觉得这个片酬算是天价;
在此前的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导演乌尔善还宣布自己将带来新片《封神三部曲》,这部片子的投资共有30亿,是的,你没有听错。电影分三部,分别在2020、 2021、2022上映(暂定)。电影将会拿出9亿作为演员片酬,虽然未超过通知中声明的全部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总成本的40%,但也算是非常高的了。怎么说呢,反正电影没出来之前一切都是浮云,只不过这个片酬还是让人不禁惊叹。
优质电影背后演员片酬不断变化
自从2017年《战狼2》创造出了电影史上的票房神话开始,《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优秀电影背后的成本就耐人寻味。
《战狼2》,卢靖姗大概在300万左右,弗兰克·格里罗20万美元、张翰100万左右,吴刚80万左右。正如吴京说的,演员只用对的,不用贵的,而《战狼2》的火爆离不开这些演员,当然这里就不提吴京自己了,毕竟拍这部电影赌上的是他自己的全部身家。
《红海行动》,据网络上各路媒体分析:张译和海清两人的片酬应该会在400万左右,算上票房大卖,主演有额外的红包奖励,张译和海清的最终片酬应该在500万左右。杜江是主动找林超贤要求要参演的,相对来说片酬会大打折扣,应该在200万左右甚至更少。
《无名之辈》,制作成本大约是3000万,陈建斌 、任素汐、潘斌龙、章宇、王砚辉等,没错,每一个都不是流量,更不用想小制作电影的主演能拿到多少片酬。
而以上种种佳作背后的演员片酬和电影制作成本之间的变化,是不是也在暗示着已经有一部分电影作为“先行者”改变了格局。
再说说《流浪地球》背后的片酬
现在我们说《流浪地球》,其中吴孟达的片酬是二十万,片酬最低的是吴京,零片酬出演还投资了6000万。屈楚萧片酬10万,曾经在网剧《媚者无疆》中担任男主角。赵今麦5万,当时拍摄的时候只有14岁,拍了四个月的戏,片酬5万。但是也有传言说最高的应该是李光洁,但也没有超过100万。
按照这个算法,演员片酬加起来应该不超过200万……
反过来想,如果当时的《流浪地球》去选择了那些片酬动辄千万的流量明星,那又有多少钱能够拿来做特效呢?那么无论是8000余格的分镜还是30多分钟的动态预览,或者是用了八个月构建的世界观还是刘慈欣原著的磅礴与浩瀚,估计都不会精彩的展现出来。
一直以来,困扰中国科幻电影的不是特效,而是制作费用。像《流浪地球》,特效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其中四分之三的特效均由国内团队完成,剩余的四分之一则由新西兰和韩国团队完成,你能说中国没有好特效吗?
这其实预示着一个好的开始
脱离了天价片酬,这对于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弗·培根在《随笔集》中写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痛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为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或许对于之前的投资者来说,让演员片酬占据成本的大多数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做法,但是在天价片酬被禁止,在流量无法营造收益,在越来越多优秀作品以自身作为例子验证出了制作精良+用心准备可以造就出非凡票房成绩之后,这对于投资者而言,对于整个电影行业来说,是不是以后可以换一条路呢?
支付给演员的片酬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在现有的投资框架下给片酬,也比如与最终票房挂钩,不是简单的几十万的奖励,而是最终拿到占票房百分比的分红,这样的话,演员首先对片酬的预期会降低,也会更敬业,对于塑造形象更用心,毕竟票房大卖对于演员来说受益更多。
尽管在天价片酬这条路上,整个行业而言,任重而道远,但是纵观国内影视市场的发展,流量明星已经不再是铁打收视保障。爱奇艺CEO龚宇也在此前的发布会上指出,限制片酬的动力来源是,“原来的价格太高已经违背了市场规律,现在的价格更接近市场应该有的价格。”虽然前方路漫漫,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制片成本的第二条道路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