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各大视频网站,“倍速播放”的功能备受用户青睐。人们可以任意选择0.75、1.25、1.5乃至2倍的播放速度观看影视作品,有的网站还在进度条上提示关键情节。这种技术手段让观赏速度大幅提高,有的观剧者甚至可以“一集十分钟、一天一部剧”。
“倍速播放”的兴起,究竟是观众太着急还是影视作品节奏太慢?它对影视创作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总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习惯于高强度、移动化、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具体到影视领域,随着产业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电影、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等艺术门类在内的海量影视作品在视频网站上线。
“爆款”产品次第涌现,与之相关的各种关键词也成为社交网络热搜榜单上的常客。稍有倦怠,就有可能错过一个观剧热潮,少了一次和大家就某一话题讨论畅谈的机会。为了在有限时间里尽可能地追赶舆论潮流的进度,越来越多人选择倍速刷剧的捷径。
影视作品的长度和质量也是人们打开倍速播放的重要因素。当下大多数播出平台按照“单集价格×集数”的方式购买影视产品。把篇幅拉长,多卖几集,就能收回更多成本、获得更大利润。于是,国产影视剧的篇幅越拍越长,集数越来越多。
据统计,2010年全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约430部15000集,而到2017年则达310部13000集左右。单部电视剧集数从2010年单部电视剧平均三十多集,发展到了2017年的四十多集。然而,长剧集不代表高质量,反而成为剧集“注水”的征兆。
为了把有限素材转化成更多成片,难免会出现篇幅冗长、情节拖沓的情况。“内容不够、回忆来凑”成为行业的惯用手段。部分创作者还采用拖慢对话节奏、重复台词和无意义留白等方式凑剧情,将一集五六十分钟的电视剧稀释地只剩下二三十分钟的有效观看时间。
此外,随着阅片数量的增加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观众的观赏水平和审美品位也水涨船高,对于一些缺乏创新精神、试图以套路糊弄过关的作品,往往看到开头就猜出结局。为了直奔主题,尽快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只得自行挤干“水分”,点击倍速播放的选项,或直接拖动进度条。
从某种意义上讲,倍速播放承载着时下观众对影视剧注水问题的抵触情绪。此时,观众手中掌握的不再仅是选择剧集的“遥控器”,更是能够决定剧作影响力的“传声筒”、检验剧作质量的“试金石”。
海量但良莠不齐的影视产品,有限且碎片化的闲暇时间,以及不喜欢延时满足的大脑特性,在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倍速播放”成为时下越来越多用户选择的观剧方案。
不可否认,这既方便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剧情人物,丰富日常谈资,满足社交需要,也意外地营造出一种娱乐效果,如加速后“鬼畜”感十足的音乐和“连珠炮”式的对白。这种碎片化、带有戏谑性质的观剧方式看似无伤大雅,但如果一旦成为主流,给影视艺术带来的伤害却是致命的。
很多使用过倍速看剧的人表示,用2倍速看剧看多了,就习惯了那种如同摁下快进键一般的声音效果和画面动作。再看正常倍速的影视剧,仿佛看慢动作回放一般。
缺乏诚意的注水作品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影视剧都是集编剧、导演、演员等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心血和巧思于一身的诚意之作,其中蕴藏着大量需要认真揣摩的悬念铺垫和情节转圜,包含着诸多值得细细品咂的生活细节、心理变化,及人性的幽微之处。
如果观众总是匆忙地在网上“打卡”完一部剧集,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刷”下一部,缺少消化、吸收和思考的过程。那么,长此以往,将很难再产生那种对某个情节丝丝心动、对某处艺术处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敏锐观感,甚至使感知美的能力有所下降,只剩杂乱琐碎的片段挤占脑海。
以“倍速播放”为主要特点的快速追剧,不仅辜负了创作者精心设计的良苦用心,破坏了观剧过程必要的背景铺垫和情绪积攒过程,更使影视作品原本让人们“慢下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文化功能逐渐消解,反而助长了大众在快节奏生活中本就严重积压的焦虑情绪。
而这种一味求快、一心求爽的观剧需求又倒逼影视创作——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情节强、节奏快、思想浅的“爽剧”,一边吸引观众的目光,一边受到业界的批判,挤压了内涵深刻但节奏相对较慢的精品剧作的生存空间。
所以,影视行业的从业者乃至全社会必须对这一现象重视起来,赶快想办法应对——探讨改变播出平台以集数作为购买剧作量化指标的可能性,适当借鉴国外电视剧“边拍边播”“按季播出”的制播方式,让观众口碑成为决定剧集长短的主要因素;
严把影视创作的质量关,规范剧集长度,抵制情节注水,为虚胖的影视创作抽出多余的“脂肪”,补充艺术和思想之钙,从而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让普通观众有机会歇一歇,喘口气,寻回原速观剧的乐趣,顺便领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