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与偶像当道的暑期档荧屏,一部现实题材剧《小别离》却从《幻城》、《微微一笑很倾城》、《诛仙青云志》的夹击中杀出重围,收视和口碑一路领先,成为名副其实的“现象级”作品。《小别离》收官当日,该剧出品方——柠萌影业(上海柠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总裁苏晓在办公室里接受了艺恩网记者的采访。
戴着眼镜,文质彬彬是不少人对苏晓的第一印象。殊不知在业内,苏晓向来以敢说话、说真话著称,他一年一度的“影视剧十问”,往往直指行业痛点,入木三分。
采访中,苏晓分享了柠萌主打产品“现实题材大剧”的创作心得,也向我们阐述了对当下市场的独家看法,言语中无不流露出对内容创作的敬畏之心、对影视行业的冷静思考,以及柠萌专业务实的创作态度。笔者不由得感叹,这真是一家实至名归的“现实流”影视公司。
现实主义题材何以突围
《小别离》播出期间,苏晓时常关注各个平台上观众的留言、评论,亲自勘察舆情。他看到最多的反馈,是讶异于这部剧怎么会如此真实,“大家都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还有一部分家长追完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向孩子道歉,他们说因为剧中角色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评论令我们很有幸福感。”
筹备之初,《小别离》就定位明确,目标直指15-45岁区间的都市人群。苏晓习惯把这一人群用“新大众”来命名,新大众代表着最具有实际购买力、内容消费力、意见影响力的观众,也是柠萌一切产品的出发点,从《好先生》到《小别离》,这片土壤一脉相承。当然,新大众也有“细分”。苏晓说,之前《好先生》的收视人群更年轻,偏向婚前的白领阶层,在视频网站的热播期流量相对更高。相比之下,《小别离》的优势人群集中于家长和学生族,在社交媒体的互动和话题上表现更为突出。
“泛暑期档”电视剧网络播放情况,柠萌两部现实大剧榜上有名:《好先生》登顶,《小别离》位列第九
定位精准、源于真实的《小别离》成为暑期荧屏上一股清流,收视、话题热度、业内外口碑齐飞。《小别离》播出期间,收视率连续12天登顶,根据艺恩智库显示,其网络总播放量突破59亿(截止9月13日),微博话题阅读总量突破20亿。国内外主流媒体也盛赞其为“现实主义扛鼎之作”。最难能可贵的是,《小别离》的豆瓣评分也达到8.0,位居同期国产剧之首,且连续三周登陆豆瓣一周热门影视榜。
苏晓和他的团队一直视现实题材为“立身之本”。早在柠萌成立之前,这个团队就曾制作《浮沉》、《杜拉拉升职记》、《长大》等一系列聚焦社会现实的热门电视剧。苏晓坦言,因为团队中大多数人出身于媒体,有着关注社会现实、开掘生活深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那么,现实题材剧如何既抓准当下观众的口味,又传递出正确的价值导向,在艺术与市场间找到平衡?这是我们的疑问,也是一直困扰从业者的难题。对此,苏晓分享了三点心得:
一、摆正再现生活的态度
“广电总局这些年一直在倡导制作公司多做现实题材电视剧,这类剧作总量不小,但真正反映社会现实,说出百姓心声的电视剧少之又少。”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现实主义电视剧无法戏说和夸张,一旦狗血过度,就不是观众自己的生活。“去世、离婚、下跪、打耳光……这些桥段不可能天天发生,生活的常态,还是日复一日的风平浪静。我们的原则,就是忠于真实的正能量艺术表达,不粉饰,不腹黑,不教条。像《小别离》,就不会粉饰太平,而是敢于暴露问题和矛盾,但也不会‘教条’地做所谓的引领和教化;最后,批判之余,更多的还是给观者以温暖和希望。”苏晓如是说。
二、在话题上突破创新
婆媳冲突、小三劈腿、谈情说爱……对这些套路、桥段,观众早已审美疲劳。但过于创新,在审查上也会遇到障碍,需要创作者自己把握尺度。《小别离》就是以“低龄留学”这一全新话题作为切口,以亲子关系为内核,直面家庭教育、中考压力、青春期叛逆等问题,切中了百姓生活的真实痛点,也切中了中国社会的普遍焦虑。苏晓坦言,《小别离》在教育体制问题的开掘上还不够深入,孩子真正的升学压力,教育弊端,择校困惑现在只是浅尝即止。
三、组建一支优秀的主创团队
在苏晓看来,黄磊、海清等演员对《小别离》的贡献特别大,很多精彩的台词桥段都来自他们在片场的“二度创作”。“其实,构建有细节的真实和再造虚拟世界一样,何尝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编剧、导演、演员和其他幕后工作人员等优秀创作人员的协同作战。”
IP盛世,要有定力,更要有创造力
针对市场上出现的IP抢购潮,苏晓一直有两个坚定的标准:首先,IP应是一个适合影视改编的好故事;其次,IP应具有广泛的粉丝基础和影响力。过去几年,柠萌在IP抢购热中出手不凡,先后将猫腻的《择天记》、江南的《九州缥缈录》和天下归元的《扶摇皇后》等热门IP收入囊中。但与此同时,柠萌也保持着足够的定力。
“放眼全世界,通行惯例是:版权阶段的花费在整个项目中不能超过10%。基于这一标准,一些大IP本身可以做系列性规划,开发出电视剧、电影、话剧等全版权的多产品线。如果把成本切分开看,一部40集电视剧,整体投入在1.5个亿时,版权的价值,包括孵化剧本的成本,理应控制在1500万以内,高于这个数字,我觉得就是不合理了。”
苏晓强调,采购IP的同时,柠萌也不忘深耕原创,“两条腿走路”;而在题材上,柠萌会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无论是直接请编剧撰写原创剧本,还是和小说作者合作,改编现实题材IP。柠萌建立了一整套项目开发机制,在项目孵化阶段聚集一流核心创意,在配置资源阶段铸造强强合作的开放系统。苏晓认为这是内容公司的必然趋势,“这个行业都是轻资产,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一个字:人。”
古装剧《择天记》是柠萌正在憋的“大招”之一。前有动画片预热,后有鹿晗加盟,在影视剧厮杀惨烈的当下,如何全方位运营好这一超级IP,无疑值得业界翘首期待。苏晓透露,围绕《择天记》电视剧,柠萌正和联合出品方腾讯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版权上以腾讯为主,涉及‘影游联动’的部分也会一起来谈,可能会考虑授权。”
问苏晓是否担心《择天记》这类超级IP巨制无法收回成本,他答得坦然:“当然担心,但我更担心的是我们接下来的作品能否最终获得市场认可。对一部电视剧而言,从剧本孵化到上线播出,一般周期在两年左右,甚至更久。如何预判两年三年后的市场环境,对我们影视工作者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万一预判或操作失误,做砸一个作品,公司未必会马上破产,但会严重影响你的厂牌。”
互联网时代影视公司的生存之道
苏晓一直深信互联网的力量。
柠萌影业A轮和B轮融资中,均可见互联网巨头腾讯的身影,苏晓也多次表示致力于将柠萌打造成一个真正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平台型的全内容公司。“和传统影视公司不太一样,柠萌一开始就定位于做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影视公司。在产品理念上,这种‘新’体现为直面终端市场的受众,深挖‘第一手’的内容需求,并据此开发和生产内容,而非以平台采购方的内容偏好为创作纲领;在内部架构上,这种‘新’则体现在柠萌的合伙人架构和公司的扁平化管理上。
同时,苏晓对付费市场表达了极大信心。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影视行业的生态或将从根本上迎来颠覆。“过去电视台常说自己的广告收入转向视频网站了,但对市场来说,这块蛋糕本身并没有变大。可付费会员业务一旦起来,这块蛋糕就算真正做大了。”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络视频付费用户总数已达到2880万人,苏晓预测,到2016年底,这个数字有望突破5000-6000万。“如果再过一年,付费会员增涨到一个亿,假设一个会员一年花200块钱,那就是为市场增加了200亿的蛋糕。因此,如何应对付费会员的内容需求,这也是留给柠萌的一大课题。”
过去,影视行业千帆竞逐,却没有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5%。随着资本大量涌入,光线、华谊兄弟、华策等一批公司先期上市,利用二级市场优势加速并购,扩大产能,促使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被提高,行业整体的工业水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此,苏晓也如实指出,资本是推动力,行业却应在享受资本红利的同时保持冷静,不以资本为纲:
资本无法成为行业的根本动力
影视行业的根本动力还是“人的创造力”,和资本刺激没有必然关系。“一个好编剧一年可以写一部剧,你砸再多钱,一年也写不出三部剧。我们也很无奈地发现,个别创作者近年来因个人财富暴增,耽于享乐,根本没精力和愿望去体验百姓生活,身体到灵魂都不再‘接地’,从而导致创造力的枯竭。“
资本使行业在文化上趋于保守
“资本”不分好坏,它的本质就是“趋利”。一些带有个人审美趣味的、小众化的、追求极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由于受众体量和可预期商业收益上先天不足,得不到资本的青睐。长此以往,必然会令创作者流于经验主义,导致影视作品的风格趋同、审美趋于保守、以及在文化上日益缺乏引领性。
2014年下半年,苏晓和另外三位联合创始人陈菲、徐晓鸥、周元创办了柠萌影业。2016年上半年业已完成B轮融资。同年,柠萌推出的三部大剧《寂寞空庭春欲晚》、《好先生》、《小别离》,也都交出了收视和口碑双赢的成绩单。成军不到两年,就弹无虚发,成绩斐然。然而在整个采访中,苏晓的语气里却流露不出一丝得意,而是带着仿佛置身于这个火热行业之外的冷静与谨慎。
“一起成长,忠于品质。这是柠萌的根.”苏晓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