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剖析】

9月3日,@爱奇艺官博声明:宣布告别唯流量时代,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进而以综合用户讨论量、互动量、多维度播放类指标的内容热度,代替原有的播放量显示。

9月15日,导演郭靖宇公开发博揭露电视剧行业收视率造假,宣称新作《娘道》播出前曾被某卫视要求购买收视率,否则不予播出。他呼吁整个影视行业团结在一起,彻底清除假收视率毒瘤。

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方微信号发声,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这两起事件引发媒体和网民对舆论真实度的讨论,有报道称流量、收视率是很多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的命脉,可以影响资源倾斜度与广告报价,但“唯播放量论”与“收视率造假”均让各方深受其害。

数据造假屡禁不绝,正破坏业内生态平衡

近来,针对视频网络平台“刷流量”“刷点击量”等负面消息层出不穷。“全球人口凑不足一部剧的点击量”成为嘲弄网络播放量的一句话,在动辄数百亿的点击量面前,“中国7亿网民已然不够用了”。“视频网站刷量,每万次15元”“‘刷量’公司制造虚假访问9.5亿次”“爱奇艺起诉‘刷流量’公司胜诉”等消息也在网上引发高度关注。

而郭靖宇导演揭露收视造假的问题,同样引起了不少网民的关注和业内人士的赞同支持。演员赵文卓、萨日娜、于毅,导演陈思诚、陈国星,制片人白一骢,编剧汪海林、宋方金等都表示了力挺,应与假收视率做斗争。

影视作品点击量造假、电视剧收视率造假与电影票房造假如出一辙。在“唯流量论”的当下,点击量已然成为衡量作品重要标准,因此,视频的高点击量,直接决定着影视作品背后的广告商收益与被二次消费的庞大消费群体。

数据造假正在逐渐破坏业内生态平衡,也成为舆论共识。影视公司高估值高溢价套现,虚假繁荣下,影视剧内容质量却良莠不齐。人大代表曹可凡在接受采访时曾痛批虚假票房、虚假点击率、虚假收视率,表示这严重影响人们对一部影视剧集的评价,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民日报微评称,收视造假的利益歪藤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寄生虫”。不尽快拔藤除瘤,就会继续造成逆淘汰,这是对观众不负责,而文艺繁荣也必是虚妄之谈。

央视网评论说,收视率造假并非新鲜话题,而是由来已久。这种造假给多方带来了伤害:首先,伤害了用心生产好作品的创作者,也势必将文艺作品带入恶性不正当竞争的境地;其次,虚假数据,势必蚕食评价的公信力。

告别“唯流量论”“唯数据论”道阻且长

叫停不但困扰行业也困扰观众的“唯播放量论”,导演编剧屡次鞭笞收视率造假现象,这些均在舆论场赢得诸多叫好声,这样的舆论反应,足以表明趋势所向:叫停流量造假和收视率造假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环境与条件,也到了必然的时刻。

有舆论认为,爱奇艺迈出的这一小步,或将成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步。北京青年报东原说,关闭播放量不易,告别唯流量尤难,但不管如何,关闭播放量是一个好的开始,毕竟敲响了流量时代的警钟。更重要的是,舆论热捧传递出了清晰导向,内容生产者和视频平台自然应该知道民心所向,知道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而不是被流量绑架,甚至成为流量温水里的青蛙。

告别唯流量的束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它意味着平台将有更多精力和资本去关注用户体验。就像人民日报评论所说,脱去流量的光鲜外衣,霸屏的热门作品还能剩下什么,才真正值得思考。面对百花齐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用户希望的是供给端能把聪明才智多多用在精益求精的产品上、放在追求品质的作品上,以供用心选择、用脚投票,而不是被流量和数据绑架。这正是:流量本无错,数据亦非魔。品质初心在,方得共赢果。

然而,舆论也在担心,处在资本利益驱使的新型考核标准——内容热度,其依据的种种考核数据能否完全真实反映作品,仍然处在考验之下。

北京青年报评论说,告别唯流量时代没有那么简单,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刷播放量简单,刷评论量也不是多难的事。正如业内人士担心的,“刷量”公司会不会又盯上“内容热度值”,恐怕很难说。如果做不到防微杜渐,就可能以新问题代替老问题,尔后新问题又成长为老问题。

新京报评论也认为,关闭播放量仅仅是把显示界面取消就可以了,真正需要关闭的,是关联从业者的“投机取巧”心理,否则,前台显示没了,拿有水分的后台数据去参与竞争,依然是“换汤不换药”。同时也应该提升技术监管手段,把其他容易作弊的行为封杀掉,否则也容易导致“按下葫芦起了瓢”。

行业内外联动,打击数据造假,告别数据崇拜

舆论认为,改善流量、收视率造假问题不仅仅是整个影视行业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必须系统地整治。网民希望影视行业、相关部门都能有所动作。

北京商报评论认为,要清除毒瘤需要行业内外联动。行业之外,索福瑞并非没有竞争压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节目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传统运营商推出数字电视,宽带运营商推出网络电视,还出现了直接看网络视频的机顶盒与App,这些网络终端的出现都将有利于收视率的直接统计和汇总,相比传统的索福瑞模式,多维度的终端数据汇总显然会进一步提高造假成本。行业之内,前有演员天价片酬,后有收视率“保护费”,这些“潜规则”在荧屏、大银幕、网络端不断蔓延甚至愈演愈烈,行业生态的恶化,给整个文化持续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围剿行业毒瘤已经势在必行。

时评人韩浩月说,视频网站告别“数据崇拜”,也需要得到行业内外的支持。比如广告投放商,不应再单一考虑平台提供的播放量、评论量数据。广告商也应有内容意识,综合考量作品播放后的娱乐价值、观众评价、社会反响。观众在选择观看一部在视频网站上播出的作品时,也要多参考一些信息源,去支持观看真正优质的作品,让优质作品的创作者、制作者、播放平台能够得到良好的鼓励与回报。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欧阳爱辉指出,打击影视行业播放量数据造假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治理的问题。在技术层面,必须加强技术监管。例如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新技术应用提高技术甄别力度,建设严密的反作弊流量防刷系统。

对于相关部门的举措,制片人徐宁表示,行业自身也应当停止观望、立马行动,“比如在IPTV终端加入全民采样的数据统计,多请一些第三方数据公司,建立公信力强的第三方数据体系,形成三权分立局面,增加数据造假的难度和成本”。一位从业人士则认为对广告业也应当进行控制,规定每年的投放量等,比如传统媒体不少于百分之几,然后再进行数据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