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我不是药神》成为现象级作品,后有《西虹市首富》笑翻观众,《一出好戏》引发影迷各种解读,最近《碟中谍6》上映,又掀起一轮观影高潮。今年的暑期档,惊喜一次次袭来,将近174亿元的总票房也没有辜负业内和观众的期待。虽然影片口碑效应凸显,但如何提高观影人次、如何让市场更均衡发展,则是未来中国电影市场更需思考的问题。电影市场这块蛋糕,有待继续烘焙。

市场表现

一枝独秀变百花齐放

“去年暑期档是《战狼2》一枝独秀,今年是好些影片百花齐放。”广安门电影院市场部经理张淼用“海浪”来形容今年暑期档的走势,“三个月以来有很多小高潮,一波接着一波。《我不是药神》卖得最好,第二梯队有《一出好戏》《西虹市首富》《邪不压正》等,像进口片《摩天营救》《侏罗纪世界2》、合拍片《巨齿鲨》在我们影院也卖得不错。”

根据国家电影局提供的数据,今年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全国电影票房173.99亿元,较去年的163亿元增长6.74%。在与进口片的竞争中,国产片表现出了较强竞争力。猫眼研究院暑期档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共有137部影片上映,其中国产片114部、进口片23部,国产片票房占比超过75%,守住了市场阵地。

值得欣喜的是,电影的口碑效应凸显。某种程度上说,好口碑已成为高票房的前提,而那些粗制滥造的烂片遭到观众驱逐。今年暑期档票房前15名有4部影片的豆瓣评分在及格线上,《我不是药神》以豆瓣9.0分拿下了口碑榜第一名。相比之下,东方魔幻烂片《阿修罗》上映一天就匆匆撤档,《欧洲攻略》被吐槽为“2018年《富春山居图》”,“挂羊头卖狗肉”的《爱情公寓》上映第二天票房便断崖式下跌。

《我不是药神》出品方之一、欢喜传媒制作总监赵毅军认为,要做出好内容、受欢迎的影片,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注重立意,解决好方向问题。除了在价值取向上正本清源、开掘进取,还要在选材上注重与受众的“共情”效应,否则,再好的立意也会“应和者寡”,收效甚微。

隐藏危机

观影人次并未同步增多

当业内为今年创下票房新纪录的暑期档而庆贺时,也有人表示担忧。根据微信公众号“毒眸”的统计,今年暑期档放映总场次超过2810万场,相较去年同比增幅超过16%,但观影人次4.9亿次,仅比去年增加3%。这意味着在放映影片频次增多的情况下,走进影院的观众并没有同步增多。

“事实上,观影人次以及单个电影院单块银幕产出的指标更重要,但目前我们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短板。”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2011年暑期档是37亿元票房,银幕数量是9600块;而2018银幕数量已经超过5.6万块,票房为174亿元。“只需要小学生的算数水平,我们任何骄傲自满的东西都会自动荡然无存!”

张淼也承认,尽管大盘数据看上去还算亮眼,但不同影院表现可能判若云泥,“有笑的,也有哭的。”在他看来,当国内银幕数建设加快后,观影人数并没有明显增长,影院单块银幕产出下降,各影院放映的都是一样的影片,同质化竞争严重,而且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又趋于饱和。

“中国电影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有足够多足够好的优质内容,其次影院要引导、培养观众的不同需求,让各种类型题材的电影都能有一定受众人群,让观众养成固定的观影习惯。”张淼说,电影市场这块蛋糕,还得再多烘焙一下。

专家建议

传统优势类型片应发力

2017年暑期档共有23部影片过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的影片3部,5-10亿元票房的影片4部。今年暑期档有24部过亿元,其中5部影片超过10亿元,6部影片票房在5-10亿元之间。

“5亿元、10亿元以上票房影片数量的增加,说明中国电影的发展更加均衡,不单集中在一部影片、一个导演上,也反映了中国电影正走向成熟。”饶曙光说。但他同时表示,今年暑期档票房前十的影片占到总票房73%,近70%投放市场的影片票房不足1000万元,这说明“两极分化的趋势依然明显,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从类型上看,今年暑期档票房排名前十的国产片中,大多有喜剧元素。电影产业专家蒋勇认为,国产片对喜剧的依赖有点大,在类型上应该有更丰富多元的探索。“喜剧片在北美并不是最卖座的类型,但国内因为电影工业化水平有限,只能靠喜剧与好莱坞抗衡。我们的神话奇幻影片呢?武打片呢?暑期档学生都放假,但我们却没有好的合家欢影片。这些类型片应继续推进。”

此外,有人说今年新导演表现突出,暑期档国产片票房前三甲《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均出自新导演之手。但制片人瞿晓认为,尽管这几部作品的导演确实是新手,但影片均由大明星主演,背后的制作团队在业内也颇具实力。他认为目前更重要的是培养新导演创作商业片的能力,“业内要对他们做好引导,让他们多创作有新鲜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