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新片《敦刻尔克》在中国内地上映近一个月,拿到3.38亿元票房,从上映档期和影片本身来看,这一成绩要高于业内预期。

上映前业内预测:《敦刻尔克》票房难超3亿

《敦刻尔克》是诺兰筹备已久的一部影片,又是他首次拍摄现实主义题材,海外上映以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拿到了票房冠军,因此诺兰的粉丝对《敦刻尔克》在中国内地的表现充满期待。

但是,《敦刻尔克》内地定档9月1日的消息公布后,国内一位资深的发行人士预测,《敦刻尔克》票房最终如果没有超过3亿,那是预料之中,如果达到3亿以上已经是不错的成绩。

他的理由是,首先暑期档由于《战狼2》这样一部超级“票房收割机”的出现,消耗了大量观众的观影预算,尤其是男性观众。不光是《敦刻尔克》,9月上映的影片都面临观影需求下降的不利局面。

其次,近年来纯粹的战争片在内地的票房天花板是5亿,去年《血战钢锯岭》口碑爆棚,最终票房拿到4.26亿元,已经创下战争片的内地票房纪录,《百团大战》、《建军大业》这两部国产战争大片票房都在4亿左右,其余战争片票房都很难过亿。

第三,中国内地的诺兰影迷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三四五线城市对于《敦刻尔克》不会形成《战狼2》那样的观影热潮,也就注定《敦刻尔克》难以成为“爆款”影片。

上映后表现:险些复制《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从《敦刻尔克》上映后的市场反应来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去年的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是国际级大导演的作品,都是披着战争片外衣的剧情片,都是带有导演自我突破的创新作品,上映后都面临曲高和寡、难接地气的问题。

《敦刻尔克》是诺兰指导的首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李安首次采用120帧每秒的技术拍摄电影,两位导演都不以拍摄战争片见长,首次跨界执导战争片都备受业界期待。

但实际上,《敦刻尔克》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不是典型的战争片,并没有大量令人血脉贲张的战斗场面,表达的都是战争之中关于人性和选择的深刻话题,期望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更符合剧情片的类型。

《敦刻尔克》9月1日首映,排片占比32%,8.8万场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去年11月11日首映,排片占比28.2%,6.1万场次。两部电影的起步非常接近,上映后的用户评分、票房曲线走势几乎如出一辙。

最终,《敦刻尔克》拿下3.38亿票房,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只有1.65亿,只有《敦刻尔克》的一半,那么《敦刻尔克》是如何避免复制《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票房滑铁卢呢?

《敦刻尔克》宣发:找准核心战场,抓住目标用户

《敦刻尔克》在上映前后的宣发推广过程中,并没有将资源全面覆盖所有城市,而是将主要力量都投入到北上广深以及主要的二线城市。从淘票票专业版的购票数据来看,《敦刻尔克》的一、二线城市购票占比分别为32.2%、42%,三线以下的城市票房贡献只占大盘的四分之一。

淘票票作为《敦刻尔克》的独家线上营销平台,通过大数据对国内影院的分析,从8000多家影院里筛选出近1100家影院作为主要目标,在线上联合影院推出抢票活动,在线下策划诺兰作品展,集中资源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宣推。

结果显示,《敦刻尔克》在近1100家影院的票房产出占总票房高达57%,而这些影院的票房产出占全国总票房平均比值为38%,正是由于资源的精准投放,才有了这将近20%的增长。

为了第一时间在核心观影群体中形成口碑,淘票票还联合近千家影院在9月1日上映当天,首次推出零点场二刷的观影活动,不仅通过事件营销提高了影片关注度,同时在资深影迷群体中形成话题,释放口碑传播。

从票房来看,《敦刻尔克》上映首个周末三天票房分别是5748万、7902万、5845万,票房占比都要超出排片占比,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前三天,票房占比始终低于排片占比。仅上映首个周末,两部影片的票房就相差了1个多亿。

在核心观影群体方面,淘票票基于阿里大文娱的生态资源,将影片上映和售票信息精准推送给目标用户,比如在优酷上观看过诺兰其他影片的用户,在UC上搜索过诺兰作品的用户,在淘票票上更喜欢进口片、战争片、剧情片的用户,对于第一批购票起到了极大地拉动作用。

随着互联网上的资讯越来越多,用户注意力不断被分散,铺天盖地的曝光方式对于影片宣发很难形成持续效应,未来影片宣发将越来越注重精准和转化:影院和人群定位越精准,资源投入将更加合理和高效;转化率越高,片方在宣发上投入的预算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