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猫眼和微影合并的最后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了,最后交易的细节几乎已经没什么悬念。从最早微影方面的矢口否认,到最终整个交易结构的设定和猫眼微影董事会的布局安排,这场持续了数月的交易谈判背后,市场权力博弈下的孰强孰弱不言自明。
看多了互联网行业里的企业“火拼”,大部分媒体和业内人士早早就预言了网票行业最终也会尘埃落定在双雄对决——从最早的格瓦拉、蜘蛛网、卖座网等等开始的狼烟四起,到之后格瓦拉被微影并购,百度糯米的退出,以及如今的微影被并入猫眼,这都是互联网商战的“宿命”。始于创新的服务,燎原于BAT的“星球大战”,终于投资人的“合并同类项”。因此,自从美团股东结构里的腾讯退、阿里进之后,猫眼微影的合并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从猫眼崛起的2014年算起,网票行业的大战已有三年,大家找到赚钱的方法了吗?
恐怕没有,即便猫眼目前对外声称已经盈利,但究竟是猫眼旗下的某家子公司盈利了,还是猫眼整体盈利了?如果真的猫眼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做到了整体盈利,光线当时又为何不由上市公司整体买入,然后并表装入上市公司以装点更好的业绩呢?很难相信,在淘票票赤字满满其他玩家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只有猫眼能够独善其身。
从淘宝对战易趣开始,到最近的滴滴对战Uber,几乎所有的最终完成垄断最优解的胜利者,都是用几乎免费的价格(实际都是天量的烧钱补贴用户)去争夺最多的用户,其实不止是互联网世界里,所有的商业服务的竞争都在于用户规模——竞争者越多,服务就很难差异化,那么只有用低价去吸引用户达成垄断,至于未来怎么从亏损中走出来——垄断就是所有答案的源泉。垄断永远是最优的商业模式,寡头垄断也是垄断。
回到猫眼乍起的2014年,从《变形金刚4》到《心花路放》,猫眼的风头几乎无两,恐怖的票房成绩和风卷残云般的用户增量让早早出发的格瓦拉相形见绌,也让各路资本蜂拥而来——9.9元的低价票,把对手们打得措手不及,也让影院看到了久违的人次喷涌,之后整个行业都为之上瘾,直到今天依然难以罢手。猫眼以失血维持领先地位,挑战者则是用同样甚至更大的失血去追赶、逼近猫眼——有一天,焦灼的局面打破了。猫眼在2016年5月被光线收入旗下,不管是基于美团旗下多项业务的难以兼顾而必须顾此失彼,还是因为对网票的前景必须依赖于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洞悉,王兴对猫眼的出让都意味着美团对这一业务瓶颈的“看破”。
随后,猫眼进入光线麾下,并马上跟随光线一贯的保守策略,开始止血,而微影、淘票票这些挑战者们则抓住战机发起了对第一位次的冲击。一年之后,从各方面的对外发布或是第三方数据来看,淘票票在以阿里影业巨大的财务失血之下成功完成了对猫眼的反超,而另一边微影则逐渐掉队,相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激进的保底策略的连续失败和无所依靠的产业链背景——此消彼长之下,猫眼和微影也就走到了一起。无须赘言,联手对抗阿里是猫眼、微影背后腾讯的必然目标,也是微影电影票务业务的价值所在。在阿里影业收购大麦网成为演出票务市场的绝对第一的情况下,微影的演出票务业务当然也成为了另一个腾讯所需要的价值高地。
淘票票恐怕很难乐见猫眼微影的成功合并,但有一个竞争对手的好处是能够持续刺激自己保持警惕,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创新以奔向最完满的垄断目标——即便这很难,但马云不是说过吗:梦想总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烧钱这个事情,总会有人扛不住的,快的会被滴滴并购,连Uber都会被打到退出中国市场,所以淘票票VS猫眼微影,鹿死谁手或是从此和平相处犹未可知。
但于整个电影产业而言,猫眼、微影的合并之后,与淘票票的终极角力,势必将产生新一轮的链式反应。
首先是,腾讯推动的这场并购之后,猫眼微影会否成为腾讯系文娱版图内的重要一块。微影虽然最早与腾讯的孵化有很大的关系,以及微信钱包入口和名字本身“微”都让人当然地联系到腾讯的“直系”关系,但显然,与淘票票是阿里血亲这样毫无疑问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若即若离、若有似无的关系也一度让微影有所担忧,收购格瓦拉、推广微票儿app以及更名娱票儿这些战术动作,多少都是因为想去腾讯化或避免对腾讯过度依赖而陷入危机的防备。今年3月,腾讯高层出现了一次较大的调整,集团COO任宇昕接受网媒事业群,这一变化的背后意味着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归并到了任宇昕的统一治下,也就意味着这两个过去有些各自为战的影业将在共同的领导和统一的战略、战术下形成互补、协同,而不是原来的内部竞争、适者生存。
任宇昕执掌的腾讯互娱板块与俞永福执掌的阿里大文娱显然已是正面的竞争对手,在腾讯影业的业务支点之下,并没有类似淘票票的宣发支点——如果腾讯影业想要成为Studio意义上的电影公司,发行是无法回避的必须业务配置,依赖外部的发行公司,那影业只能算作是一家独立制片公司而难言是Studio。因此,此番猫眼微影合并之后,在未来,会否通过战略合作框架让猫眼微影成为腾讯影业类似血亲关系的合作伙伴呢?
其次是,阿里影业会如何接招。俞永福身兼阿里影业董事长,其在今年上影节提出的阿里影业“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可以看做是一种退守,但同时他也强调了淘票票“不差钱”,显然是要保持激进,这一退一进之间,给了整个电影行业制片方一个大大的拥抱——不参与在制片领域的正面竞争,而以淘票票的发行业务来参与行业、服务片方,显然会是各大Studio形态的制片公司所喜闻乐见的。而光线作为猫眼微影的控股方(两家光线持股公司总股份超过50%),可能会是猫眼微影与其他Studio形态片方在发行上合作的一个“障碍”,当然,这对于光线或是猫眼微影来说并不会是一个十分令人焦虑的问题,毕竟行业现在有大量的独立制片公司亟需光线及猫眼微影传统发行和线上发行的组合服务。
对于阿里影业来说,如何在淘票票的业务带领下,与行业内的大公司展开良好的互动,同时在“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所建树,做出电影产业的阿里巴巴、阿里妈妈、淘宝、支付宝等“水电煤”的服务是接下来俞永福要抓住的战机。此外,王长田在今年上影节的一场与俞永福同席的论坛上,也预言了阿里影业会很快重新回到制片业务上,若果真如此,再次入局与其他Studio正面竞争的阿里影业会否利用“新基础设施建设”所获得数据来赢得未来的竞争吗?这恐怕是行业各方会有所忌惮的一个疑问。
第三是寡头垄断的局面会否让淘票票、猫眼微影坐下来“合谋”不再票补烧钱——但片方早已欲罢不能,全国各省的网票购票率早已大部分超过80%,而首周末排片率等关键发行动作的实现现在也几乎都必须依赖票补做出低价票来推动,以此推想,若果真让双方握手言和,最终是否会让传统发行公司以及片方变成为淘票票、猫眼微影打工呢?
最后则是光线,作为曾经地推发行这一传统发行业务模式的领军者,猫眼微影的补强当然是如虎添翼,但这1+1之间,是=2或是>2,还是会新旧更替地彻底以互联网宣发取代传统发行?地面发行究竟还能对影院的排片产生多大的影响是行业里萦绕已久的疑问,大院线的总部排片,以及票补推动的排片锁场等,早就让地推人员在地面发行工作上越来越难以取得突破,光线会否在自己的体系内完成对下一代发行模式的“论证”?对于光线来说,还有一个有趣的疑问,阿里是光线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8.8%,而猫眼微影则或将成为腾讯的一枚棋子,这一“矛盾”之下,会否引来阿里从光线的逐渐退出呢?
猫眼、微影合并的另一只靴子落地了,但淘票票VS猫眼微影的第一只靴子也同时落下了,互联网商战角力下的电影产业变局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