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

5年来,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增长,主要产业指标实现了重大突破: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达170.73亿元,城市观影人次达4.7亿,票房跃居世界第二位;2016年,这两项指标达到492.83亿元和13.72亿人次,比2012年分别增长188.66%、194.42%。

累计票房突破55亿元,以1.5亿观影人次登顶全球“单一市场观影人次”榜首,这是《战狼2》掀起的热潮;刷新纪录电影票房过亿的新纪录,为22位幸存“慰安妇”受害者留下珍贵影像,这是《二十二》带来的温度;历时一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一路跪拜,一路拍摄”,这是艺术影片《冈仁波齐》献上的诚意……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看来,这是中国电影从大到强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电影处于黄金机遇期的鲜明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梦伟大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影产业正在阔步迈入世界电影前沿位置。”

产业强:有“分量”更有“含金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影迎来发展黄金机遇期。“这5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又好又快的5年。”李国奇的底气源于实实在在的数字。

5年来,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增长,主要产业指标实现了重大突破: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达170.73亿元,城市观影人次达4.7亿,票房跃居仅次于北美地区的世界第二位,并逐年缩小与北美票房差距;2016年,这两项指标达到492.83亿元和13.72亿人次,比2012年分别增长188.66%、194.42%。另外一个重要数字是2017年3月我国电影银幕数达到44489块,超过整个北美地区,成为全球电影银幕数量最多的国家,预计今年年底将突破5万块。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如电影拍摄基地、后期制作、互联网售票和宣传营销,以及中国巨幕、激光放映等电影科技的研发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过去5年,中国电影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成为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在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研究所所长刘汉文看来,有几个案例更能说明中国电影的“含金量”。

2015年实现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2016年245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的5万支放映队基本覆盖了全国各行政村,看电影不再是城市“专属”;2016年视频网站付费用户达到7500万,其中相当大比重来自于电影观赏,部分电影网络版权销售超过1000万美元,电影产业依靠票房收入的“天花板”正在被打破;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电影“国家队”正式进入资本市场,万达等龙头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玩家”,中国电影施展拳脚的空间越来越大……

创作兴:多品种多类型百花齐放

创作兴则电影兴,质量强则产业强。“好电影越来越多,故事讲得越来越好”给了李国奇数字之外的另一份底气。

2012年以来,《中国合伙人》《狼图腾》《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百团大战》《捉妖记》《美人鱼》,包括今年上映的《战狼2》《建军大业》等一大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优秀影片赢得了观众喜爱,实现了“两个效益”双丰收;《白日焰火》《百鸟朝凤》等艺术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动画电影,展现出中国电影不竭的创新活力。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提升和进步,也反映出中国电影“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创作格局正在形成。

“不仅有漂亮的数字,更有诗意的创作。”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无论是《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新型主流大片的崛起,还是《冈仁波齐》《二十二》等小众电影受到追捧,都说明中国电影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更可持续。

“通过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中国电影与中国观众建立了更加紧密、良性互动的关系。”饶曙光说。

结构优:顶层设计频出“大手笔”

“任何产业都不可能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增速放缓是电影产业回归理性发展的表现,中国电影正在从数量型、规模型发展转向质量型、集约型发展。”饶曙光的观点成为行业共识。

“2016年全球电影增长率不足3%,中国电影占增量的65%;今年前8个月,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增长分别达到近20%和18%,在基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保持这样一个增长率,凸显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李国奇分享的数字打破了“拐点论”的论调。

中国电影仍处于发展上升期,但电影主管部门始终保持着理性而清醒的认识。

李国奇介绍,为了着力解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总局紧抓质量这个“牛鼻子”,在顶层设计上采取了重点选题规划、政策资金扶持、配置优质资源、助力宣传推介等多种方式;今年年初,更明确把2017年确定为“电影质量促进年”,紧紧围绕中国梦主题,推进重点作品创作。为此,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提出了“五式工作法”,总局副局长张宏森提出了“剪辑台上抓质量,倒计时排档期,全媒体做宣传”的工作思路。

为了破解中国电影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难题,在政策层面鼓励电影公司同境外进行电影合拍合作,以更加包容的姿态鼓励香港、台湾地区电影人融入,实现华语电影的整合发展;同好莱坞合作培训中国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学习好莱坞的先进经验;成立全国艺术影院放映联盟,并且还在酝酿城市院线深化改革、点播影院管理。

着力解决产业瓶颈,通过简政放权、简化审批、调控监管等措施,积极支持民营电影企业、互联网电影发展;着力关注人才问题,通过举办论坛、培训等下大力气培养中国电影新力量;着力中国电影“走出去”工作,通过创办国际电影节、搭建海外发行平台、推广中国品牌,推动电影产业海外布局……

5年来,从创作格局、产业布局、制度设计各个层面,中国电影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

实力足:拳头产品“走出去”“站住脚”

2016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38.257亿元,同比增长38.09%,连续4年实现快速增长。可贵的是,拳头产品“走出去”的同时,还“站住了脚”。对此,《战狼2》海外发行方、华人影业副总裁魏经毅体会尤深。

魏经毅告诉记者,《战狼2》不仅刷新了中国电影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传统海外发行市场的票房纪录,还成功拓展到荷兰、奥地利等以往发行难以触及的区域。“很多欧美发行商主动找上门来,第二轮销售在谈的国家达到几十个!”

《战狼2》在海外收获如此大的影响力,与“中国电影,普天同映”的发行平台密不可分。2016年年初,在总局电影局倡议下,华人影业执行的首部全球发行影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登陆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9个国家57个城市的89家主流影院。

一年来,在“中国电影,普天同映”平台助力下,《陆垚知马俐》《情圣》《拆弹专家》《非凡任务》《悟空传》等电影相继打入海外主流电影市场,获得较高票房的同时,赢得了良好口碑。

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电影正在从火热的生活中吸取更多有中国力量、中国风格的故事,自信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