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IP改编成电视剧,大都要保留两样东西:一是沿用原文标题为剧名,二是保留人物名字,其余的,哪怕内容改得面目全非,娘老子都不认得是自家孩子,不要紧。大多数观众可能是从《何以笙箫默》开始领略标题之特别,半通不通的句子,像是有点古意,凑近了细看细想,啥也不是,只是男、女主名字拼在一起。尚未拍摄完毕的《香蜜沉沉烬如霜》,也是半通不通。另外两部剧《人间至味是清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干脆各自抠了苏轼、李清照一句词。前者把“人间有味是清欢”改成了“至”,“至”得满满当当,一扫清淡的平和、随意,意境全无;后者连着两个问号,不符合中国电视剧剧名的习惯。

网文IP取这样的标题,大多目的在于向读者网友们表明作者想要表现一个什么层次水平的作品。有些读者喜欢半通不通的东西,把读不通等同于读不懂,以为是高明、有文化,于是被吸引住。《香蜜沉沉烬如霜》是七个字,又有沉香、烬、如霜等字眼,暗示了古风的内容。实际上真沉香,如加里曼丹沉香,烧后呈灰色,美感在哪?当然直接抠词做标题也是要向有文化的方向靠拢。

标题一般,改编成电视剧为什么非要死抓住不放呢?网文的内容和标题差不多,很一般。电视剧改编的目的,就是瞄准了阅读网文的这个群体,期望网文几百万的点击量支撑起电视剧的收视率。沿用标题和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是最直接的宣传方法,网友一看:“啊,我看过的某某网文拍电视剧了!”他们还可以继续钻进标题和人名里做一回白日梦。一旦换了标题,哪怕醒目的大字写着“改编自某某网络小说”,必然会破坏做梦的连续性,影响梦境质量。

一般来讲,这类改编电视剧不大抱有拉拢其他层次观众的想法。稍有点文学功底的朋友基本接受不了现在网络小说的文字水平,不能理解火爆的原因。这就不得不说到作品流行未必与作品水平成正比。网络发展前期,普及率不高,整体上作者与读者的素质要高一些,网络小说如瞎子的《佛裂》、心有些乱的《秋风十二夜》等,不逊于一些文学杂志的文字水平。然而当时最红的仍然是《轻舞飞扬》这类言情而浅显的小说。

前几天温儒敏教授在微博上一语道出真相:“粗俗娱乐的书永远拥有最多读者。”我们站在高处往低处看,一目了然,低处向高处看,不大容易看明白。所以文字功底很一般的网络小说,编剧、导演也明白,它们难以吸引到高水平的电视剧观众,不如利用好这个群体的心理,把他们抓牢。这些很特别的电视剧剧名,归根到底是由市场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网络小说市场细分出的消费群体所决定。

如今观众看到的很特别的电视剧剧名,归根到底是由网络小说市场细分出的消费群体所决定。温儒敏教授最后说了句:“那些可能隔膜却又有内涵的经典还是要读几本的,要读稍微深一点的书。”瞄准低端市场的影视作品,短时间内也许不费力气在票房、收视率上斩获颇丰。但从长远看,消费者会成长,中、高端市场也亟须优秀作品占领——小鲜肉刷脸刷出高票房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了,半通不通的作品还能走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