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大护法》票房不及预期
暑期档还没有结束,就有网友在“国产动画吧”中焦急地讨论起了今年是否近年来国产动画“最差暑期档”的话题——相比2015年创造排片奇迹的《大圣归来》,2016年稳扎稳打的多部好莱坞动画,今年的确显得相对沉闷。
2015年暑期档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不仅以9.5亿元的骄人成绩历史性地刷新了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更激发了观众对国产动画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信心。《大圣归来》与2016年的《大鱼海棠》(票房5.6亿元)、今年的《大护法》(票房0.8亿元)一起被网友们并称为国产动画的“三大”。正是它们的发力,让除了动漫迷之外的普通观众也看到了国产动画面向成人观众的强大吸引力。然而摆在眼前的另一面却是,面对越来越高的热情和期望,“三大”系列的票房持续走低。于是,在热切的期望和后继乏力的困境之间,国产动画如何走出瓶颈期就成了我们更关心的话题。
走出“黑马”迷思 冷静对待“国漫崛起”
截至目前,今年暑期档动画基本呈现为一片独大的局面——7月上映的《神偷奶爸3》在没有其他好莱坞动画竞争的背景下,票房轻松过10亿元,相比之下《大护法》的0.8亿元就显得不够“成功”;6月上映的《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延续了这一超级IP的佳绩,收获1.4亿元:除此之外的其他动画片则几乎陷入了“无声”的状态。《玩偶奇兵》《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豆福传》和《阿唐奇遇》均没有超过5000万元,《牧野传奇》和《大象林旺之一炮成名》更显惨淡。8月档的最大看点是正在上映的《赛尔号大电影6》和《十万个冷笑话2》。截至8月24日,《赛尔号大电影6》的票房为约8634万元,《十万个冷笑话2》票房为约9657万元,均没有改变暑期动画档整个大盘的可能。
“最差”所参照的显然是“三大”系列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巨大成功,尤其是作为国产动画崛起代表作的强势“黑马”《大圣归来》,让人们不自觉地就将它划定为国产动画的生产标准和产出要求,似乎一定要像“大圣”那样成功才算成功。客观地说,《大圣归来》的“自来水”票房奇迹几乎不可复制,否则同样饱含情怀的《大鱼海棠》和口碑甚佳的《大护法》就不应该在票房上相距如此之大。因此,面对国产动画的瓶颈,我们更应该做的正是走出“黑马”迷思,冷静对待“国漫崛起”。
在“三大”系列傲人的票房战绩背后,还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数据,比如近5年大约2/3的国产动画片都没能取得超过2000万元的票房,又如《魁拔》系列前3部总投资过亿元,但票房却不足6000万元。也就是说,与其以《大圣归来》为标杆,将2017暑期档看作是严重退步,不如将其视作一个提醒:我们的国产动画崛起之路还很艰苦,“大圣”更适合看做一个阶段性成果。
再来看一组更有说服力的数据:2016年暑期档的25部动画总共斩获24亿元票房,其中6部——《愤怒的小鸟》(票房5.1亿元)《海底总动员2》(票房2.5亿元)《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票房1.1亿元)《大鱼海棠》(票房5.6亿元)《爱宠大机密》(票房3.8亿元)《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票房4.4亿元)——就贡献了22.5亿元,也就是说剩下的19部平均票房不足800万,而这才是国产动画的真实处境。从这个角度来看,2017暑期档动画并非真的是质量锐减导致“最差”,而是在没有大量引进国外动画和缺少国产“黑马”背景下的总量下跌。
精心打磨内容 探索国产动画类型化
当然,即便我们不对2017暑期档动画过分苛责,也不能就此回避国产动画电影在一波高潮之后遭遇的瓶颈问题。“三大”系列的票房走低再一次向我们验证了口碑不是保证,影片自身才是,更准确地说,合理的类型化才是。以日和风格的《十万个冷笑话》和美漫风格的《大圣归来》为例,合理的类型化是基础,在框架之下完善叙事、打磨细节是根本保证。在这个基础上,前者调用了近年来流行的糗文化/吐槽文化,在TV版剧集中培养了大批粉丝,后者则激活了《西游记》这个传统经典。换句话说,这两部电影的成功绝不是国漫精神的显灵,而是创作者的成功。
在类型化的基础上还要对故事进行耐心的打磨,制作技术提升的基础上,剧本仍然是关键。针对儿童的低幼动画通常需要观众的前期培养,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赛尔号》《大耳朵图图》等,在电视剧版的播放中就累积了一批小观众。而全年龄段的非低幼动画则对剧本有更高要求,尤其是在众多好莱坞动画的培养下,观众对故事的要求已经逐渐提高,仅凭支持国产漫画的口号并不能走太远,更重要的还是如何用类型来激活自己的文化。以“中国的皮克斯”为目标的追光动画,连续两部作品《小门神》和《阿唐奇遇》都遭遇了票房失利。应该说,注重技术的追光动画的确提升了国产动画的制作水平,但剧本的平庸显然才是其失利的关键原因。《小门神》将故事分为天上和人间两条线,试图在二者交汇之下激活即将失落的传统文化,然而事实却是,门神这条线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充分,人间的故事又过于说教。比起《小门神》来,《阿唐奇遇》的好莱坞化更明显,看起来像是一部中国版的《玩具总动员》。然而问题也还是出在剧本,成人观众认为叙事过于简单,华丽的技术流于中国元素的堆砌,低幼观众则又觉得不够有趣,于是再次回到前面提到的类型化问题。定位不准和剧本粗糙是追光动画遭遇失败的根本原因。
总之,对待国产动画,我们既应当有更高的要求,也应当有更多的耐心。我们一方面要明白,在日式漫画和美式漫画的夹缝中,要想走出自己的风格仍旧是艰难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产动画市场的拓展还有着很大的空间。尽管今年暑期档动画显得战斗力不足,但整个国产动漫的确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各大众筹平台源源不断的原创动画项目,还是Bilibili网站的大力推介,整个产出环境已经开始好转,一批又一批的潜在观众正在培养中。只要我们能讲出更多有趣的故事,相信未来一定能激活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