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堪称中国革命史上最为动荡的一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相继爆发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年轻的共产党人开始用“枪杆子夺取政权”,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走上井冈山革命道路,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建军90周年之际,回望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秋收起义》应运而生。导演嘉娜·沙哈提带着她最熟悉的“红色青春偶像风”重磅归来,《秋收起义》正在湖南卫视热播,自播出以来便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

嘉娜·沙哈提,中国著名影视导演,她执导过的电影《孤女恋》、《红樱桃》、《红色恋人》、《走向共和》,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大明王朝》、《毛泽东》、《明日已太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作品曾多次荣获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圣安娜国际短片电影节奖等国内外权威大奖。其中,她执导的《恰同学少年》不仅开辟了“红色偶像剧”的先河,更是震动荧屏,斩获“第26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第24届长篇电视剧优秀作品奖”等殊荣。

十年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十年后,《秋收起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嘉娜·沙哈提导演总能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给观众带来意外的惊喜,她却说,自己的责任是怀着初心与责任心拍好每一部作品。如今,当嘉娜·沙哈提再次遇上红色偶像剧,又将有哪些趣事?近日,嘉娜·沙哈提导演接受采访,畅聊《秋收起义》背后的故事。

谈题材: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脱离或者大于内容

Q:十年之前,您拍摄了《恰同学少年》,为什么今天依然选择了《秋收起义》这样的红色题材?

A:首先,今年是建军90周年,拍《秋收起义》这样一部立足于史实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个人认为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也希望通过《秋收起义》这样一部作品让更多的观众更直观、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传达给观众更多的正能量。

其次,秋收起义本身对于中国革命史、新型军队的建成具有重要意义。秋收起义在教科书里面这段历史可能比较短,因为它涉及到的人物和历史很多,可能没办法逐一展开。但是我们这个电视剧就截取了1927年的4月到1928年的4月,这一年的时间里,将里面牵扯到的人和事全部都讲清楚。而且做成这件惊天动地大事的是一帮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畏艰辛,不怕挫折,在看似绝境的时候,从内心找到那股力量,走出了一条正确的路。他们面临生与死、血雨腥风的考验,怎样面对敌人,怎样打胜仗的探索过程,今天看来依然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Q:您觉得《秋收起义》与之前的《毛泽东》《恰同学少年》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

A:第一,我觉得更重要的实际上是很多史料的不断挖掘和确认,提供了很多新鲜的素材、新鲜的视角。今天拍,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历史,今天所掌握的信息和以前又是不一样。

第二,与《恰同学少年》相比,《恰同学少年》是读书阶段,《恰同学少年》是一个确立信仰、追寻人生信仰的过程。而《秋收起义》是已经确立了信仰,在追求信仰的道路上遭遇重大挫折时怎么面对的探讨。说来也是巧合,2007年《恰同学少年》播出,2017年《秋收起义》播出;1918年的时候,毛润之走出第一师范,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涯,1928年的4月,完成了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创立。对于毛泽东来讲,这是他的人生历程里的十年。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也经历了自己的10年。也许观众回望一下自己的十年,也会有所感悟。

Q:红色题材作品肯定会有自己的创作和艺术的展现,怎么来平衡历史真实和创作这两者的关系?

A:第一次与新的摄影师和照明团队合作,一开始也有一点担心,后来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题材关系,我们不追求花哨的东西,而是追求稳稳的、干干净净的、契合当时戏剧情景的要求、人物状态的要求。以戏本身为出发点,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脱离或者大于内容。成片出来以后,大家都会觉得颜色有新意,这其实是摄影老师后期20多天一帧一帧调出来的。既有一些时尚的东西,又不让它太过,要掌握一定的分寸。那个时代,你要是完全做旧,就会感觉到陈旧,有脱离的感觉,因为他当时当刻是新鲜的,有些部分就需要消色,有些部分需要提炼出来,这是一个掌握分寸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次他们还是完成得比较好。

谈演员:红与不红并不是评判一个好演员的唯一标准

Q:当时是如何选择这些年轻演员的呢?

答:选这些年轻演员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合作,完全不熟识。我们选择的方法很简单,读台词,判断演员的台词功底。判断这些演员一个是直觉,但更重要的是演员本身气质上要有跟角色吻合的地方,以这个为基础咱们再去说塑造。比如余洒度扮演者高爽,我们是第一次合作,试戏的时候他说是军艺毕业的,军人气质不错,读了一段台词,反反复复多次试戏,才最终确定说让他演余洒度。因为我觉得他有属于自己的“傲娇劲儿”,可能其中某一点是契合余洒度这个角色的。后来在拍戏的过程中,发现他是一个特别认真的演员。

Q:跟侯京健两次合作,怎么评价他,这两次有什么不同?

答:太不一样了,时隔四年,我突然发现侯京健身上多了一些很宽厚的底蕴。因为四年之间,我没拍戏,但他拍了很多的戏,偶尔会有联系,又一次紧密合作就是这次《秋收起义》,我觉得四年里他成长了很多。他以前就是一个很认真的演员,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是没有变的,但是处理问题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更为成熟了。他虽然年龄不是最长的,但他在剧中饰演毛委员,在这整个团队里就很自然地成为一个中心,甚至成了这帮年轻演员的“老大哥”的一个状态。他身上有一种凝聚力,其他演员对他的欣赏和信服自然融到了角色里,所以演员不仅是磨练自己的演技,可能还要提高个人的素养,这很重要。

Q:《秋收起义》中没有起用“流量型”演员,而是坚持选择更贴合人物气质的年轻演员,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A: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更习惯于、更愿意与优秀的演员包括优秀的年轻演员合作。其实,有很多年轻演员都很优秀,无论是他的演技、为人、对工作的态度都是完全能够胜任角色的。当年拍摄《恰同学少年》,我们选演员时,也一样面临质疑。但事实上,《恰同学少年》播出以后,年轻演员们被观众们接受了,甚至表示了赞赏。所以,为什么不给年轻人机会呢?他们是完全可以完成的,并且能完成得很好。红与不红是一个机遇的问题,但是红与不红并不是评判一个好演员的唯一标准。也许他很长一段时间不红,但实际上,他一直都是一个好演员。

谈拍摄:“怀着初心与责任心把每一部作品拍好”

Q:那在拍摄过程中是否也遇到过很多困难?

A:每个剧组在拍摄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我们组也不例外,比如资金的限制,现场发生的状况等等,那就要一一克服。比如,我们这里边角色众多,如果全部请后期配音的话,声音会比较重复。但是演员们参与原声配音都是非常积极的,甚至有的演员需要从其他拍摄现场赶回来参与配音。还有三湾改编开会那场戏,主要演员都在一个房间,从早上7点进场拍摄,一直拍到夜里3点,中间除了吃饭或者调整机位的时候下楼透口气,其余时间大家都很安静地坐着,整整坐了一天。那场戏主要的发言者是毛委员,其他这些演员几乎都是来搭戏的,但是他们都很认真、很投入,我觉得那天是一个考验。这批年轻演员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们把认真二字摆在前面,就是有责任心,接了角色就有担当,全力输出。

Q:在拍摄《秋收起义》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年轻观众的喜好加入一些年轻化的元素?

A:当下来讲,影视的记录方式已经越来越先进了,颜色的还原度已经越来越高了,大家眼睛里已经越来越习惯了很好的品质的时候,在品质上不能够满足大家的审美要求的话,必然会遭到诟病,所以必须要考虑这一点。但我觉得精神上的共鸣也是非常重要的,像在做后期的时候,卢德铭牺牲的那一场戏,几个参与后期制作的女生也会跟着哭,一边哭一边剪辑。

Q:您也做过多部红剧了,那您有考虑过红剧与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A:这个命题对我来讲有点儿太大了,我只是一个导演,我能够掌握话语权或者话语权比较明确的地方可能就是拍摄现场了。我个人能做到的就是认认真真、本本分分怀着初心与责任心把每一部作品拍好。至于今后作品拍出来以后,交到观众面前或者是交到市场手里之后,不是我能左右的。我很少去考虑市场与作品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每个人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就很ok啦。

谈未来:钟爱真实历史事件、真实历史人物题材

Q:您想通过这部剧,向观众传达一种怎样的正能量?

A:首先,看了这部电视剧会形象生动、非常直观地了解秋收起义的过程,带有一定的“教科书”的作用,能够从中获取一些历史知识,而且这些历史知识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其二,就是你看了这部剧,“跟随”革命先驱经历了这些事才知道,一个人面对挫折,一个年轻的政党面对挫折时会怎么做,是颓废沉沦下去,还是从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内心的力量重新站起来,实际上摸索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每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角度都不同,诉求也不同,怎么把这些人统一到一条路上来,看了之后你就知道了。可能看起来只是书中一个结论,但如果处在当时当刻,你处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收获。

Q:十年,现在来看更像是一个轮回,未来您还会继续专注拍摄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吗?

A:并不是说我一定只拍这种题材,其实我也拍过别的。但是相对来讲,我比较钟爱真实历史事件、真实历史人物这类题材,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能演绎得过真实发生的,有的时候,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比你能够凭空想象出来的丰富得多。而且,他的矛盾冲突和时间的转折,都是有真实依据的,它不是编的,编的它难免会浮躁、离谱,而当你有真实的历史做根基的时候,那些故事如果拍好了才能真正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