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强、黄建新


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建军大业》,黄建新在这个主旋律系列中的位置,也从更靠近创作的导演,回身成为更需要把控大局的监制。如此变化,不单单是创作者个人意愿,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类型化”而言,也是一种试验。

谈及自己参与执导的前两部系列作品,黄建新坦承,《建国》和《建党》两部作品,更接近“编年体”,类型化空间很小。的确,这两部戏背后的历史,时空拉扯过大,线索纷繁复杂,并且,有太多“盖棺定论式的历史陈述”无法随意发挥,那种追求极致戏剧化的类型改编,自然可能性太小。

回到如今的《建军大业》,在商业类型片世界浸淫多年的刘伟强,承担了让一个主旋律故事更像“类型大片”的任务,从牌面上说,这样的选择,精准明晰。黄建新眼中的“建军”,符合“时空聚焦,有核心事件”这样的类型化改编前提,正是刘伟强最擅长的手艺。

而作为监制的黄建新,更重要的事,是抬眼望全局。《建军大业》朝类型化踏出的一步,虽然不大,至少可以为后来的“主旋律类型片”拓开一点空间,那也是一方市场吧。

刘伟强、黄建新

关于《建军大业》

“刘伟强在战争中拍出了人物情感,也是很厉害”

记者:刘伟强导演拍像《无间道》这种城市警匪片较多,这回拍战争片也是往前走了一大步,您觉得呢?

黄建新:没有啊,我们找他的时候还挺坦然的,因为他是一个职业能力很强的导演,镜头表达很丰富,这个方面我没有过顾虑。找香港导演拍内地主旋律电影,我被质疑过很多次,《智取威虎山》(徐克执导)要质疑,《湄公河行动》(林超贤执导)要质疑,这都第三次还要质疑嘛?这次是正着讲历史,不是戏说,这也要质疑。导演有点像一个乐团的指挥,他可以去伦敦指挥,可以去柏林指挥,但是你说中国作曲家要写英国古典音乐,那写不出来,但是指挥可以跨越。刘伟强导演是很适合的人选。

记者:在“遵照史实”和“怎么拍更好看”之间有没有什么取舍?怎么平衡?

黄建新:这次很顺利,在我看来,剧本定完后一切过程都很顺利。

记者:比如贺龙和叶挺在战争戏里的分工和协作,有没有史实来支撑?

黄建新:有,比如谁打哪儿,谁去夺取车站,谁躲在哪儿,谁炸谁,是分好的,拍摄之前做了大量工作,写剧本的阶段讨论了很多次,都写得很具体。导演的规划也很具体。以前的电影,就是先拍指挥部,然后现场一通炸,也看不见谁,现在能看到叶挺在怎么打,贺龙在怎么打,每个人方法都不一样,也看到了周一围怎么反抗,什么性格。在战争中看到人物是重要的。导演也是很厉害,在纷乱的战争中分了四个“头”,拍得很清晰,也拍出来了人物感情,比如刘昊然(演的)粟裕攻上城门回头一看,叶挺在地下趴着,叶挺笑了一下,把很现代的情感方式放了进去,解决了电影和文学之间的呼应。

记者:叶挺给我印象比较深,好多人被圈粉,不像传统的将领那么沉稳,非常有激情。当时拍的时候是特地往这个方向去的吗?

黄建新:对,因为开始跟他讲,叶挺就是美国的巴顿,战争天才。导演说,这个角色就是子弹会躲着他走那种,战神。欧豪形体很帅,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气质,不是过去的那种“板帅”。他一开始演得比较稳当,后来就要求他不同方式拍。比如他掏出纸写命令那场戏,就完全能表现出军人的那种(范儿),累积到那儿就觉得挺好的。

记者:南昌起义开了一个头,还有一条毛泽东的线,还有一条隐藏的线,那是一直往下打,败仗比较多,到后段没有一个特别的高潮,这个是如何考虑的?

黄建新:这个得尊重史实,没法改。(南都:能不能只拍南昌起义?)那不行,那不是建军。因为南昌起义的是国民党军队策反,毛泽东的苏维埃红军才是真正的红军前身,这两个部队合起来才叫中国工农红军,之前的只是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不叫建军。毛泽东坚持从农村开始最基础的组织,将来的百万军队都来源于哪里;周恩来说从城市。最后是这二者合起来是中国工农红军,这才叫建了军。(历史)所以古田会议为什么那么重要,一定要写在那,因为决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性质。

关于“大业三部曲”

“《建国》找不着中心事件,但《建军》是有的”

记者:回头看《建国大业》,时间跨度很大。整个呈现跟《建军大业》有很大区别。

黄建新:那个电影要有200个角色,只能去找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方说蒋介石的父子关系,国民党必败的哀叹,以及我们胜利时那种欢乐,记录的是编年史里发生的大事,让每一件事都朝着这个方向靠拢。而(《建军大业》)南昌起义很像“无间道”的斗智斗勇,它具备故事片的核心。而“建国”找不着中心事件的。

我们一直在找中国大片的类型的方向,这次“建军”好就好在是一个有核心事件的故事,而且是在一年内发生的事情,不像编年史,比较散,得做很多准备才能捕捉到微妙的东西,因为情节和故事其实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是不完全具备的,很难跟类型挂钩。“建军”这种还是可以构成完整的故事的。从做剧本就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记者:在《建党大业》,个人觉得它在类型上又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蔡锷和小凤仙的感情戏,毛泽东和杨开慧雪地看烟花,带入了类型片元素。

黄建新:对,希望有一些段落能去写情感,改变一下完全政治格局的判断,但整个表达的还是直接对立的政治关系。到了《建军大业》,我们为什么一直要写出周一围这样一个死守南昌的人,是想竖立一个对立面,否则打几枪就成的话,整个南昌起义就会拍得不好看。

记者:这三部曲请了很多明星,确实开了个先河。

黄建新:拍“建国”的时候,我们觉得角色都很好,得找上30个明星来。后来大家都打电话来说怎么不找他/她,所以到后来就有100多个。

记者:这三部曲里的演员还是有更迭有变化的。第一代里还有古月、王伍福、刘劲这样的特型演员在;到了“建党”就变成了刘烨、朱亚文;到了第三部就出现很多人气明星。这些年主旋律电影和类型片结合得挺紧密,您觉得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吗?

黄建新:应该是越来越宽的,因为主流市场电影,反映的一定是主流价值观,要契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如果不契合,即使评论界打分很高,票房也上不去,这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了。这个最大的问题,价值观和普通人没在一起。导演有这能力把节奏处理好。香港导演是一直在努力学习的。

记者:重大历史题材,这三部曲之后还有别的计划吗?

黄建新:抗日战争绝对可以拍得很好。你看美国人把二战拍多少次了,《血战钢锯岭》还是让人感动。淞沪会战,管虎导演不是马上要拍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