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双蝶扇》


“我们这个戏《双蝶扇》从首演到现在已经演了50多场,演出以来深受观众和专家喜爱,媒体也给出了很高评价……”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一开口就介绍起《双蝶扇》取得的各种成绩。

“周院长你先别说了。”周虹话说了一半,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就打断了她,“我们这个会不是表扬会,更不是吹捧会,而是批评的会,是提意见的会。要让专家敢于给你提意见,愿意给你提意见,首先你自己得态度谦卑,如果先自我表扬一番,那后面人家还怎么提意见?”

这是5日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闽剧《双蝶扇》专家研讨会开场时的一个小插曲。韩子勇的“批评”让周虹有点不好意思,但却给了与会专家很大鼓励。随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挑起了《双蝶扇》的“刺”,中间有交流、有争论,会从上午9点一直开到下午5点,不仅发扬了艺术民主,也为优质文艺评论的开展树立了示范。

为文艺批评保驾护航

为了“抓精品、攀高峰”,国家艺术基金从2016年开始启动滚动资助,对一些之前资助过的大型舞台剧继续资助,以帮助其打磨、修改、提高。不过长期以来,舞台艺术创作中存在着“重创作、轻演出、更轻修改”的惯性,这让滚动资助实施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剧目要打磨修改,得找到问题所在,而要找到问题,就得广开言路,让专家和观众放开批评。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文艺评论领域存在着不良现象:一些评论者不敢评,不愿评,不会评;一些创作者听不得批评、听不进意见。文艺评论有时甚至沦为庸俗的吹捧,这导致“人人笑眯眯,作品乱糟糟”,文艺批评生态遭到破坏。

国家艺术基金的滚动资助项目要取得实际效果,就需要从文艺评论方面打开缺口。正如韩子勇所说:“衡量滚动资助项目剧目研讨会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专家们到底提了多少具有含金量的批评和意见。”因此,这就有了他在《双蝶扇》研讨会开始时主动为专家的批评“开路”和“保驾”的那一幕。

韩子勇提醒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剧目的主创人员,要保持一颗敬畏艺术的谦卑之心,珍惜滚动资助过程中能够进行剧目修改的机会,虚心聆听专家的意见,努力克服作品完成后改不了、改不好、不愿改的通病。

让评论家不用“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原主编黎继德参加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他坦言,很多研讨会开成了表扬会和营销推介会,所谓的批评和评论也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评论家不敢直言的背后,一方面有怕得罪人的心理在作祟,另一方面也缘于很多研讨会是由相关文艺作品的创作方主办,专家的劳务费也由主办方提供,专家多少有点“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提供的资助费用,一方面用于受资助剧目的演出,另一方面则用于剧目修改,包括开展研讨会聘请专家的各种费用。这就让评论家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有助于让他们客观公正地开展批评。

另外,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评审、验收等,实行“依靠专家”的原则。国家艺术基金的专家库里有数千位专家,不管是项目评审、验收还是像参加剧目的研讨会,专家都是从专家库中抽取,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专家和剧目主创人员未必熟识,这就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评论者碍于人情和面子不敢批评、不愿批评的问题。

与主创人员形成良性互动

《双蝶扇》编剧王羚在研讨会上谈到自己的创作困惑时称,自己的创作初衷是想在一个传统戏曲的框架中融入当代的人文理念,在困境中诠释人的善良,“但改了七八次,还是觉得没有充分地表达或传递出这个意思,感觉自己已经被套住了”。

“戏剧创作是写过程,但这个戏很多地方是直接写结果,过程不够清晰或者说不够充分。”“解决戏剧矛盾之后,对人性升华的强度不够,缺乏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开头人物的身份不明,造成人物整体的戏剧社会性的元素太少。”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指出《双蝶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为包括王羚在内的《双蝶扇》主创人员解疑释惑,就连中午吃饭时,还在餐桌上跟主创们交流着。研讨会结束时,工作人员整理出的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达4万多字。王羚说,专家们的意见让他茅塞顿开,这将为《双蝶扇》进一步提高质量,提供极大的帮助。

持续一天的《双蝶扇》研讨会结束了,专家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主创们则收获了各种意见和建议。一些人担心的“得罪人”的事情没有发生,“磨不开面子”的问题也不复存在,正如黎继德所言,这场研讨会开成了一个策划会和改稿会,希望“这种研讨会能够永远开下去”。

《双蝶扇》研讨会刚结束没几天,另一个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剧目《朱鹮》的研讨会于5月10日举办,这一次没有任何“鼓励”和“动员”,会议一开始,专家们就直奔主题,开始“挑刺”,主创人员则耐心听,认真记。没有人再觉得尖锐的批评是在找茬,也没有人有什么不敢批评的顾虑。

这样的研讨会后面还有八场。良好的文艺批评生态才刚刚开始,令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