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动画电影票房和成本统计表

制作成本高、周期长,票房有不高,在2014年之前,中国动画电影一直是鸡肋般的存在,而去年《大圣归来》如一剂春药,让动画电影迎来了春天。然而从15年《大圣》之后,到今年即将结束的暑期档,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中,只有《大鱼海棠》和《熊出没》票房破亿。被给予厚望的《小门神》《年兽大作战》票房未过亿,郑钧与《玩具总动员2》导演联手的《摇滚藏獒》和顶着前作《龙之谷:破晓奇兵》光环的《精灵王座》票房更是仅有两三千万票房。

对于不熟悉动画行业的大部分普通观众来说,三四千万的票房听起来也不错,但制作方能分到的票房收益粗略地只能按照总票房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样的票房跟这些动画电影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制作成本相比,再加上宣发费用,高成本动画电影死得实在有点惨烈。

上面表格总结的近两年国内声量较大的院线动画电影,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一个怪现象:国产动画电影成本越高死得越惨,反倒是成本相对较低的《十冷》《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还获得了不错的投资回报。

为什么制作如此“费钱”的国产动画电影却赚不到钱呢?

贪心的定位:低幼成人都想兼顾顾此失彼。《西游记之大圣归来》9.56亿的票房奇迹曾让我们惊叹动画市场的潜力,《功夫熊猫3》的10亿票房又刷新纪录,大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3月份的《疯狂动物城》直接就拿下了15.3亿,而7月份《大鱼海棠》在参差不齐的评论声中也冲上了5亿元票房,没人敢估计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好故事并不缺观众。

2016暑期档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7976万票房,2016年7月29日上映的《神秘世界历险记3》票房6541万元、2016年1月上映的《熊出没之熊心归来》票房28735万元、2015年暑期档的《赛尔号大电影5》5662万元,这些电影的票房均超过了投资更高的《摇滚藏獒》《精灵王座》。细究后,我们会发现《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赛尔号大电影5》、《熊出没之熊心归来》、《神秘世界历险记3》这些票房和制作还算成正比的动画电影,定位清晰,受众就是儿童,根本不考虑成人受众,反正小朋友爱看,影院就会给排片,家长就会买单。

而《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十万个冷笑话》定位也很清晰,走成人路线,预告、海报一出来就看出典型的成人电影定位。相比而言《魁拔》《龙之谷》《年兽大作战》《小门神》《摇滚藏獒》《精灵王座》在定位上就比较尴尬,似乎想给大人看,要体现逼格,但故事又不够丰满,大人不免觉得幼稚,孩子又有点看不懂。比如,《小门神》里讨论的“下岗”、《摇滚藏獒》高唱的“梦想”、《精灵王座》嘶吼的“爱情”很难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好莱坞自然不乏《疯狂动物城》这种,两边都兼顾,两边都做的好的作品,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动画电影制作者而言,一开始就想通吃,两边兼顾,反而因为过于贪心,顾此失彼,顾彼失此,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

评分与票房不一定成正比 还要看基数和结构

在日益理性的市场,观众越来越重视口碑,而口碑的唯一标准似乎就是评分,但是现在的评分体系也五花八门,专业平台和购票平台就是两种标准,一个更偏向影迷,如豆瓣时光,往往苛刻;一个面向普通观众,如猫眼、格瓦拉、淘票票,往往宽松。然而无论是专业平台还是购票平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评分与票房并不是成正比的,评分高不一定票房就高。

比如《小门神》《摇滚藏獒》《魁拔》《精灵王座》几部影片评分都不低,《精灵王座》甚至以豆瓣7.4分成为今年暑期档评分最高的国产动画电影,《魁拔》三部曲最高能到8分。但不争的事实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成绩都不好。

难道观众口味或者审美有问题嘛?就是喜欢看口碑不好的电影,似乎也不是。因为票房创造纪录的《大圣归来》,在各平台评分人数和分数都较高。仔细对比几部电影的评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即高票房作品的评分人数是低票房作品评价人数的几十倍甚至近百倍,这一规律在每个平台都高度一致。例如《大圣》的评分人数是《摇滚藏獒》的85倍,《精灵王座》的131倍。很多电影评分之所以很高,其实是因为评论基数较小人。当评价人数仅为两三千人的时候,证明参与评价的都是粉丝或者内圈观众,自然会倾向于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给予高评价,但真正左右票房的其实是外圈或者金字塔塔基的大量观众,他们的评价才能反应市场整体的判断。评分的基数越大,越能反应大众口味,评分与票房越接近;越少,就更像是少数派的观点,评分与票房相关性并不强。

当然,并不是说评价人数少的高分电影,人数一多分数一定会降低,但是存在这种可能,只有《大圣》这种,在高基数下,依然评分高的电影,评分才会与票房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要达到正相关,这个评分需要有一个基数门槛,目前对此,业内并没有一个标准。

除了基数外,评分结构也会影响票房。《大鱼海棠》是个很好的例子,各平台评分都不高,但看它评分结构,打一星和五星的比例最高,说明分歧巨大,正是因为这种分歧,形成了壮观的口水战。虽然评分较低,但是票房仍旧很高,很多时候,对于票房而言,争议是个好东西。

单纯模仿好莱坞正在失灵 

中国动漫很多时候都在模仿,模仿日本,模仿美国。《魁拔》是典型日式热血漫风格,挥舞着日本武士刀;藏獒变成了史努比去美国找猫王;年兽更像是好莱坞各种怪兽附体,《精灵王座》里面的人干脆全部金发碧眼,尖耳朵的小精灵,就差配上英文了。

据说,《精灵王座》原本是《龙之谷》的第二部,但是中途因为盛大和米粒影业解约,导致不能延续。米粒做了形象变化之后,当做原创作品推出。《龙之谷》在有IP支持的情况下,还算正常,《精灵王座》作为原创品牌,则让很多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外国动画,用这样一种近乎削足适履的方式,从一开始就给创作带上了枷锁。

《大圣》《大鱼》两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跟题材不无关系,一个取自《西游记》,一个来自《逍遥游》,美术风格偏向中国传统艺术特色,让观众有亲近感。而西化的题材天然会让观众有疏离感,且自然而然会拿好莱坞的作品做参考,对比之下,难免相形见绌。市场已经给出了反馈,国漫是有市场的,一味模仿好莱坞有东施效颦的风险。

影院不支持?观众不识货?

每次动画电影上映,都会上演各种苦情戏。最近华谊因为《摇滚藏獒》排片低,降了两位发行负责人的职,甚至指责万达不给排片,打击报复。《精灵王座》因为排片低,也曾怪光线发行不力。

查了下以往的数据才发现,动画排片低,并不是票房低的问题所在,因为高的就没有几个,《熊出没》在第一部大火之后,后续几部才在上映前拿到了20%左右的开画排片。《大鱼海棠》前期宣发不错,才在和《寒战2》抗衡的预售情况下,拿到了19.2%的排片。但以往低幼动画排片几乎都不超过10%,而《魁拔》《秦时明月》《龙之谷》《大圣归来》《小门神》《摇滚藏獒》《精灵王座》这些国产动画里的大片首日排片也都在12%以下。(《摇滚藏獒》首日5.9%《小门神》11.4%《大圣归来》9.2%《魁拔》更是只有3.1%)

不过那又怎么样呢?高排片就一定会有高票房吗?《我叫MT》首日,光线拿到了13%的高排片,高于大部分动画电影的首日排片,但是上座和口碑低很低,最终票房不到两千万。

反过来,低排片就一定没生路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首日排片9%,也不算高,但首日场次人均高达35人,上映第二日周六场均人数47人。《大圣归来》在上映第二天便形成了极高的话题和讨论度,并逐步扩散,首周之后,排片已经迅速增加到20%,排片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完美逆袭《小时代》和《栀子花开》。

同样,以《摇滚藏獒》《精灵王座》首日6% 这个略微有点低的排片来推算,两片首日排场大约为1.35万场,按场均25人算,首日票房应该在1100万,而现实是《摇滚藏獒》首日场均只有9人,票房350万,《精灵王座》15人,首日票房仅为618万。周六,《摇滚藏獒》排片几乎不变,但因为票补,上座提升到25人,持续三天之后,又迅速下降到8人。《精灵王座》周六排片上升到了6.3%,但人均不增反减,变成了13人,口碑没有形成,市场表现不断走低。

影院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排片肯定以数据来做参考的,不光要看该类型的电影整体历史成绩,还要综合预售、点映的成绩以及前期宣传中观众的想看指数。不管是动画的《大圣归来》《疯狂原始人》《疯狂动物城》,还是真人的《夏洛特烦恼》《老炮儿》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低起点并不一定没有高票房,电影真好看,群众都买账,院线傻才不增加排片。

观众想看的是好故事,不是光鲜亮丽的皮毛

“国产良心”似乎成了每部动画电影的标签,而对良心的解读似乎都集中在“画面真好”“真人捕捉”“”特效真好“”“毛发细腻”“”每一帧都是壁纸”,这个标准怎么越听越像是照片,不是电影呢。动画片技术和画面确实重要,但是最后只剩下技术和画面,那就本末倒置了。

2013年《龙之谷》近6000万的制作成本,号称史上最贵动画,2015年,《小门神》在上映前又被立上了最贵动画的旗帜,破天荒的获得了BAT三家剧透的加持,号称总渲染核小时数达到8000万小时;16年,《摇滚藏獒》更是全好莱坞制作团队花费六年打磨出来的,采用中国投资+中国IP+好莱坞制作团队的新模式,投资成本猛增到了6000万美金,这个旗帜,估计能保持一段时间。米粒影业号称是国内最好的CG动画公司,为了打造《精灵王座》的人物动作,让这部电影成了中国第一部全部使用动捕技术的3d动画,还采用了VICON光学捕捉系统,据官宣披露一套婚纱的制作过程都经历了大半年。

然而,对特效的追逐,充满了前车之鉴。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耗资1.6亿美元,CG技术堪称业界标杆,即便放到今天来看,视觉效果依然震撼。可是故事的单薄,使得票房惨败,制作公司史克威尔亏损160亿日元。

《捉妖记》导演许诚毅认为,动画的特效技术不难学,最难的还是讲故事,这才是好莱坞的成功之处。《疯狂动物城》上映首日排片只有14.6%,但是因为故事好,迅速崛起,最终获得153003万元票房,创造票房纪录。

《十万个冷笑话》可以让人笑,《大圣》可以让人燃,《大鱼海棠》让人觉得非常美,但也可以为它的故事和价值观吵上一架。它们票房能获得成功,是因为故事而不是特效。

短短两年时间内,动画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动辄三五年,在这么急速的裂变时期,原有的作品几乎没有改变的时间,甚至大部分动画公司没有改变的意识,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我们的动画市场不是拼成本,拼技术的时候,这个短时间内拼不过好莱坞,观众对国产动画的期待也不在于此。一个市场的成熟,离不开从业者的不断创作与不断试错。如果要做低幼动画,那就踏踏实实做低幼,让小朋友们喜欢;如果要做成人动画片,就踏踏实实讲好故事,不要再提CG、特效、毛发、3D。另外,不要迷信好莱坞,中国传统动画IP和美术风格潜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