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第三届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之“中国类型电影创作谈2017”于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导演、编剧宋方金,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智取威虎山》编剧吴兵,《港囧》编剧苏亮,《情圣》编剧李潇,《绣春刀》编剧陈舒以及电影制片人韩小凌、编剧帮创始人杜红军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中国编剧档案库在本次研讨会上举行了揭牌仪式。
国内编剧没有话语权 团队创作需要灵魂人物
谈到目前编剧的生存状态,吴兵、苏亮、陈舒、李潇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编剧工作中的“命题作文”委托创作,介入因素较多,加之行业内其实更倾向于演员中心制,导致剧本呈现很难达到最完美的状态。李潇更是表示,在国内即使是一线编剧都几乎没有话语权。陈舒也表示,电影更多的是导演的艺术。
对于类型化的创作,吴兵表示目前中国的观众群体不如美国,并没有明确的类型化群体。从与公众交流的经验里吸取技术性的方法是十分有效且重要的。吴兵还表示,大部分剧本创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体量大的电影更需要集思广益,但是团队协作一定得有灵魂人物。苏亮则表示团队创作是接力棒式的,你需要知道老板的诉求以及自己可以提供的内容。
作为电视剧编剧转行电影编剧的李潇以“鞭炮与烟花”来对比电视剧和电影的剧本创作,她认为电影的情感逻辑更为重要。对于偏向内心的戏,她建议最好不要超过两个以上的编剧。对于编剧到底应该团队协作还是独自创作,她认为应该根据编剧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并且调整自己,像万能插头一样去适应。
编剧不能缺乏营销意识 年轻编剧要关注人物
谈到电影营销,吴兵表示编剧在创作时需要有一种预设,包括对后期营销的配合度和理解度。苏亮和陈舒都认为,营销和创作都需要找与观众的勾连以及吸引点,思维方式对于创作有所启发。李潇则认为,电影本身很重要,营销只局限在前期,最重要的还是看上映三天内观众的口碑。
在本次研讨会上,几位编剧也提出了对于年轻一代编剧的建议。陈舒希望编剧能够更加深入的关注人物的建立与描写,吴兵对于已有知识点和故事创作之间的关联性更为看重,冰山未露出的部分力度应该更为结实。李潇则劝诫年轻编剧不要因为待遇的问题而影响自己的生活,进而会影响到创作。苏亮表示,关注电影里的人物,更应该让人看到创作者本人,他所投射到电影里的态度。
未来科幻题材将井喷但很难成功 电影海报应署名编剧
编剧帮创始人杜红军在谈到编剧目前的现状时强调电影海报上的编剧署名问题,他认为学习好莱坞的优点不能只是说说,“行业可以达成共识,片方必须通过编剧的工作量确定海报署名的情况。如果编剧有争议,可以像好莱坞一样,通过第三方进行仲裁。”机制相对公平,优秀的人才能留下来。
现场,几位编剧对于未来国内编剧行业的情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吴兵认为科幻题材未来会出现井喷之势。但是编剧宋方金在演讲中则表示由于科幻类型和超级英雄类型的基础土壤不够深厚,这将是当下中国最不会成功的两种类型题材。陈舒目前正在进行一个竞技喜剧的创作,她认为做好有趣的喜剧类型,整个电影生态才会好。李潇则表示想尝试犯罪题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