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发行高峰论坛嘉宾合影
4月18日,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电影发行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曾茂军、传奇东方影业CEO Peter Loehr等各界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
该论坛以“多元环境下的电影发行与互联网+的思考”为主题,聚焦当下中国电影发行领域的热点话题,聚焦互联网+对电影发行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呼吁市场有序发展及进一步宣传贯彻《电影产业促进法》各项规定,强化行业自律与监管。
多维度解读中国电影多元化环境:从内容、观众到投资、发行
中国电影经历了长达121年的发展变迁,再加上近几年互联网对业界形态的猛烈冲击,多元化已经成了不争的发展趋势。中影股份副总经理周宝林认为多元的状态是电影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阶段,是由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决定和催生的。他进而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电影“多元化”的理解,主要包含四大方面。
其一是主体的多元化,在发行与制作领域的民营力量改变了中影一家独大的局面;其二是资本的多元化,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其三是营销手段的多元化,包含传统、新型、票补、保底、垫付宣发费等多种手段;其四是竞争的多元化,影片、院线、档期之间的竞争与协调更加复杂。
曾茂军补充道,中国电影的多元还体现在影片内容、类型及受众画像的多元化上。此外,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更让发行方式和发行终端的多元化成为必然趋势。
互联网+与电影发行:线上线下互动的全产业链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在发言中指出,互联网对于电影观众的分流是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如何把13.72亿电影观众留住并扩大观众群体需要从创作、发行和市场各方面共同发力。
具体到发行上,江志强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电影发行受互联网影响最大,改变也最快。“在中国要懂得发行,就是要懂得观众怎么去消费,谁懂得去掌控观众,它就是占领电影发行有利地位...我们接触的观众非常依靠互联网,所以我认为互联网跟发行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因为他们是最能接触到观众的媒体平台”,江志强说。
猫眼影业总裁康利认为互联网+细化到电影产业应该理解为“电影+”,因为电影和内容始终是本体,而互联网是为内容服务的,并不是发明创造而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猫眼影业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希望通过平台积累的用户、数据为电影全产业链条提供预测和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包括对用户行为和轨迹深度的挖掘,去提升对电影全链条运作的预测和判断。同时也很致力于把这种预测和判断的能力分享给全行业,帮助整个产业一起去提高认知和理解,这是我们在做的有价值的部分”,康利介绍道。
曾茂军则从万达公司的特点出发提出了“用户+”的概念。他认为用户在互联网平台的停留时间是分钟级的,而在实体场景中的停留时间却是以小时计的。所谓用户+就是要把“线下的场景留下来”并进而挖掘其社交属性。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也是万达作为传统影业公司涉足互联网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