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近期备受关注

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近日在网上持续刷屏,它的收视率和口碑都维持在高位,其热度已经超越电视剧作为一个文艺作品的范畴而成为社会话题。一部国产电视剧播出后能够产生这样的反响,引人注目。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走红?答案很简单,它的题材是我国目前正在深入推进的反腐败,这是老百姓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位高权重的官员都因严重的腐败问题而受到了党纪国法的惩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的名义》的出现可谓生逢其时,用文艺术语来说,它的成功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成功。随着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并走红,秉承现实主义风格的电视剧正在重新回到荧屏。

改革开放以后,电视剧作为一种让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民众接受叙事性文艺作品的主要门类,留下了一批反映现实的电视剧精品力作。上世纪90年代初出品的《渴望》曾经引起“万人空巷说慧芳”的盛景,就是因为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呼应了社会对正在“丢失”的真诚的渴望,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在此之后,由陆天明、周梅森等一批作家担纲编剧的电视剧《苍天在上》《人间正道》《绝对权力》等都因积极介入生活、大胆揭示社会矛盾而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最近播出的《鸡毛飞上天》则因为讲述了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民营企业家艰难的奋斗历程而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

一段时间以来,电视剧的生产出现了“井喷”,但在题材上却与现实越来越远,打开电视机,满眼都是玄幻、穿越、宫斗等各种脱离现实的故事,或者让观众当笑话讲的“抗日神剧”。即使是一些讲述当下生活的作品,也是婆媳斗法之类的“大妈剧”或者醋海翻腾的“小儿女剧”。电视剧创作远离现实,反映的是弥漫在这个领域的浮夸、虚幻,不敢直面社会关注焦点。玄幻、穿越之类的作品不是不可以出现,但电视荧屏上充斥这类作品,有的甚至出现大量雷同情节,反映出一些创作者投机取巧的漂浮作风。

现实生活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活水。当下的中国,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正在受到冲击,人民群众对改革期待也越发迫切,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显现也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用电视剧反映现实,不仅需要创作者有直面社会矛盾的勇气,而且需要创作者沉入社会,走进基层一线,站在民众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