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较去年同期下滑6.6%。习惯了过去几年的一路狂飙,面对5年来的首次下滑,再联系去年票房只上涨3.5%的现实,可能有人要问,中国电影的黄金发展期已经结束了吗?

当然不是。一季度票房下滑不应被当作“急刹车”,而应看作我国电影产业“刮骨疗伤”的恢复期,这也是任何一个市场都会出现的正常起伏。

为什么这么说?

去年一季度能成为迄今为止我国电影史上的季度票房最高峰,主要是因为《美人鱼》拿下33亿票房,成为国产片票房冠军,设立了较高的标杆。今年同期没有那样火爆的影片出现,造成票房回落。这种回落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文化产品从来都没有“保底”这一说。当然,其中也有影片选择档期的问题。根据惯例,大多数卖座的片子会争抢暑期档,近5年来,暑期档诞生的票房冠军最多,《美人鱼》只是一个偶然。一部片子造成的偶然现象,不能作为判断中国电影走向的必然依据。

其实,真正值得警醒的是另外一个现象——作品质量下降,患上了严重的IP依赖症、流量明星依赖症、粗制滥造症,电视界已经发展到抠图、表情包式表演法,电影界也好不到哪里去。

还是拿影片说话。今年春节档有一部周星驰的作品上映,几位“小鲜肉”主演的《西游伏妖篇》豆瓣评分仅为5.8分。同样是周星驰作品,黄渤、文章主演的2013年票房冠军《西游降魔篇》豆瓣评分7.1分,邓超、林允、张雨绮主演的《美人鱼》则是6.8分。

上面3部片子均在春节档上映,可以简单作个对比。相关数据显示,《西游伏妖篇》近一半票房产生在上映开始的两天,且均是周末。上映首日的单日票房还创造了我国单日电影票房冠军,但次日票房就落到了第20位,此后的票房未能再冲进榜单。这说明,影片事前的预热宣发工作极为得力,被调起胃口的观众第一时间走进电影院,但影片本身的质量却不足以形成口碑效应,难以吸引目标受众之外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主创团队的粉丝前几天都去看过了,后面也就没什么人再去看了。

中国电影乃至中国影视的这场病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激烈讨论。对流量“小花”、流量“小生”的追求其实是种无奈,制作方、院线以为观众只喜欢这样的片子,谁也不敢冒险;观众只能看这样的片子,也没得挑选。

好在,《爵迹》《小时代4》等影片的失败引发一部分从业人员开始对粉丝电影反思和调整;《湄公河行动》《七月与安生》的成功,让影视圈看到了改变的希望,不少此后立项的电影已经放弃追求流量明星。以目前定档今年暑期档的14部国产电影为例,没有一部是由争议较大的“小鲜肉”主演的,取而代之的大多是演技受到观众认可的演员,可见好的电影正在逐渐收复市场。

中国电影还在经历“刮骨疗伤”,既然是病,就得治。今年一季度的6.6%是电影市场正常的起伏,更是电影产业还要继续“吃药”的治疗提示。还是让中国电影先治顽疾,再谈如何跑出加速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