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IP成为2016年度文化产业的亮点
优质IP、二次元经济、网络直播、网红经济、移动电竞、资本追捧、VR/AR+文化、内容付费等,成为2016年度文化产业的亮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比2015年增长7.5%,同比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高成长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优势。专家指出,2017年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深耕细作的一年,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产品的融合将更进一步,新型文化业态得以培育,我国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正迎来发展黄金期。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
在近年来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始终以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的增速增长。
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员郭凡礼表示,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大幅攀升,文化产品种类异彩纷呈,文化从业者人数暴增,文化类产业园受到了民众普遍好评。尤其是文化类的产品更新速度惊人,文学精品和互联网文化产品供给增加,快节奏、高质量、亲民化的形式和内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文化产业逐渐改变了之前给人枯燥乏味的印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保持增长,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3个行业分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5752亿元、增长30.3%,文化艺术服务业312亿元、增长22.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1242亿元、增长19.3%。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9766亿元,占全国74.4%,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3641亿元、5963亿元和943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7.0%、7.4%和1.2%。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长12.5%、中部地区增长9.4%,均高于东部地区7%的增速,而东北地区继续下降,降幅为13%。
“十三五”规划指出,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见,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巨大的消费潜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等都将文化产业推向了新高度。
“文化产业是大消费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深耕细作的一年,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产品的融合将更进一步,文化类产品的规模和质量会大幅提升,特色化、民族化、年轻化等特点将更加明显。”郭凡礼指出。
文化消费将成新增长点
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在不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去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引领的新消费模式,以及品质化、升级类商品成为消费市场新亮点,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服务消费也持续旺盛,而这几项都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莫大关系。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中国具有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潜力,无论从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推动中国在新形态下经济的健康发展来看,都需要把这部分潜力巨大的消费激活出来。“让它对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这或是相关政策出台的初衷。”魏鹏举如是说。
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
郭凡礼指出,中国消费结构的前三次升级分别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彩电和冰箱消费、汽车和住房。第四次消费升级会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文化教育是最有潜力的行业,也是大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文化兴国的理念会进一步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进而带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另外则是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郭凡礼指出,随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深度旅游将会出现。同时,把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筑装修材料当中,这种文化和制造业的结合,既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亚南认为,从国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角度来看,在分析判断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的发展时,不仅要看其自身的发展势头,更要注意文化的关联带动效应,即由其带动的增长,例如通信、互联网、餐饮、旅游等领域的增长都与文化特别是文化内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