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经过去,广电总局电影局也公布了全年的票房数据。457.12亿的数字仅比2015年增长了不到4%。这不是一个好成绩,毕竟在年初疯狂的春节档后,人人都以为2016年中国的总票房将会超越美国。

如果只看总票房这个数据的话,美国的情况似乎也未见得太好。根据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的数据,2016 年北美的总票房为113.72 亿美元,比 2015 年高出了 2.2%,这个数字甚至低于中国总票房的增幅。

然而仅仅比较总票房这一个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单银幕产出这个数据更能反映出电影行业中影院和观影人群之间的供求关系,而从这个数据来看,中国电影市场的泡沫化程度显然要比美国更高。

目前,中国的银幕数 41179 块已经超过了美国的 40759 块,如果按照中位数来计算 2016 年中国的单银幕票房的话,那么中国的单银幕票房为 125 万元,与 2015 年的单银幕票房 159 万元相比,下跌超过 20%。

反观美国,2016 年美国电影市场的单银幕产出为 28.2 万美元,而 2015 年的这个数字则是 27.8 万美元,还略有上升。

将这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的话,一个容易得出的结论就是,美国电影市场上,银幕的供应量与需求大致匹配,而在中国银幕数量的增长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

由于前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张速度非常快,导致出现了一波建设电影院的浪潮。但随着电影市场扩张速度减慢,这些新的建设项目没有办法这么快地做出针对性的改变,所以导致银幕增速远超票房增速。2016 年中国银幕增速达到 30%,是票房增速的十倍以上。

这对于影院的经营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毕竟每一块银幕的运营成本并不会因为票房的减少而减少。影院需要在票房以外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来弥补票房降低造成的亏空。

一般说来,影院的非票房收入大多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食品、饮料、贴片广告、衍生品收入等等,但对于中国的电影院来说,这些似乎都还没有形成一个足够的规模。

万达一直为自己的“非票房收入”而自豪,根据万达院线在 2016 年 6 月发布的半年报,商品销售、贴片广告、影院广告、电影投资营销这些收入大约为票房收入的 46% 左右。相比之下,被万达收购的AMC院线的非票房收入(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食品和饮料的销售)大约是票房收入的 58% 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比较并不十分精确,因为万达院线的财报中计入了AMC院线、Hoyts院线等海外电影院的财务数据,因此 46% 这个数据是海外院线和国内院线平均下来的结果。不过,这反而意味着国内的这些电影院的非票房收入占比要比 46% 更低,也就是说万达的非票房收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美国电影院较为成熟的会员制度也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非票房收入。Regal 通过建立核心会员项目、开展特色活动、提升观影舒适度等吸引会员的方式,会员收入占到了收入来源的三分之一;而AMC 则通过社交媒体积攒人气,建立网站与开发移动应用,成立同行业第一个会员项目 AMC Stubs,自 2012 年来,AMC 的银幕数下降了 0.5%,但观影人次和单银幕产出都增长了近 3 倍。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院赚钱的办法也就这么一些。再怎么跟美国人看齐,目力可及的前景就摆在那儿。这个行业要真繁荣,归根到底还是上游内容端的事情。别的咱不提,2016 年的电影都拍成这样了,要指望电影院能赚钱,也实在是太为难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