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最近电影《长城》的上映又一次引发行业对特效的讨论。如今,特效已经成了导演、演员阵容、题材之外,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23%的观众观看影片的首要原因是因为特效,59%的观众表示“特效是观看一部影片的重要但非首要原因”。

纵观今年票房前十的电影,几乎都可以称为高新技术格式影片。虽然《美人鱼》、《小门神》等电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特效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较于好莱坞,还是有很大差距,背后的原因包括低价恶性竞争、特效技术创新力不足,特效专业人才培养体制尚未成熟等。

政策支持的红利与隐忧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特效电影数量的快速增长。自2012年以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先后推出《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等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补贴政策,对票房在5000万至5亿之间的国产“ 3D电影”以及“巨幕电影”增加补贴金额。2015 年投资规模在 5000 万以上,主打视效的国产电影约有 15部(包括合拍片),票房超过100亿元。

在这期间,中国特效电影产量大大增加,甚至已经达到剧情让位于特效的程度。无论是对动画的补贴还是对特效电影的补贴,都代表了政府对电影发展方向的善意引导,可惜在执行过程中,少部分人只盯补贴,本末倒置,导致了这个市场出现一些畸形增长。

直至2016年3月16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推出新的奖励办法,标志着对特效电影的奖励时代终结。

影视后期制作周期短 预算不足

《美国队长》特效制作

影视特效或视觉特效与影视后期不完全相同,影视特效是整个影视后期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国内视觉特效不如美韩等海外视觉特效,其实技术是一方面,完善的 VFX 系统,不仅是要有清晰的产业流程和管理平台,还要有合理的制作周期和对应的预算,而国内的项目很多情况下是欠缺后者。相比好莱坞视效大片动辄视效成本上亿美金,制作周期 2-3 年,国内的视效大片通常全部预算也不到 1 亿美金,制作时间通常也只有 1 年的时间,所以才会导致在操作过程中捉襟见肘。

“小作坊”低价恶性竞争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美国,有工业光魔、威塔、特艺等许多知名的品牌公司,在好莱坞,环球、华纳兄弟、迪斯尼等每一家电影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特效工作室,这些特效制作公司或工作室掌控世界上最先进的特效技术,具有完善的影视特效制作流程。而在中国,由于起步晚,目前缺乏大的、专业性的特效公司。据统计,在2005年之前,国内做特效的公司数量较少,在 2008 年之后逐渐增多。但是80%以上是只有几十人的小公司或小工作室,公司规模超过两三百人的仅有不到十家。很多公司并非专业做特效,而是从广告、宣传片等领域转型过来。较大规模的公司能够通过自身资源和人脉拿到较好的项目,而小公司因为缺乏资源和渠道,只能接“二包活儿”和“关系活儿”,行业竞争十分激烈。

国内导演少见技术控  特效公司前期参与不足

在好莱坞的体系中,电影开拍的前中后期,特效团队都要加入电影的创作中,而不是等影片后期合成才找特效公司制作,好莱坞的制作团队都有一个特效总监来把关统揽全局,视觉指导处于特效范畴的最高层,他和导演讨论设计镜头与特效制作,但在国内缺乏成熟的运作模式。国内,许多导演对特效并不了解。有业内人士谈到,国内导演很少在前期筹备、拍摄时有意识地配合,导演也少见技术控,很难准确描述想呈现的最终效果。一般是影片后期合成的时候就开始找特效公司制作,导演只会告诉特效团队他想要呈现的结果,而特效就按照对导演意思来制作。

《美人鱼》

虽然我们目前看到很多国产电影的特效水平已经非常高,但实际上国内高成本的特效影片基本都是由国外特效公司完成核心场景制作,国内特效公司只能参与部分重要性不强的特效部分。以今年票房冠军《美人鱼》为例,其主要特效场景和镜头为韩国和台湾特效公司完成,国内特效公司非凡影界虽然也参与其后期特效部分,但是重要性极低。

说到底,观众需求才是特效电影盛行,特效技术发展的原因。艺恩调研数据显示,23%的观众观看影片的首要原因是因为特效,59%的观众表示“特效是观看一部影片的重要当非首要原因”。可以看出,在观众进行观影选择时,特效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此外,95%的观众觉得特效对电影重要,其中 59%的观众认为特效对电影“ 非常重要”。